:::
潛水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ián shuǐ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潛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ián shuǐ |
解釋:
1.隱藏在水中。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隱秀》:「故互體變爻,而化成四象;珠玉潛水,而瀾表方圓。」 2.潛入水面以下。如:「他熱愛潛水活動。」 3.河川名:(1)源出安徽省岳西縣羅源山,東流至潛山縣合於皖水後,注入長江。(2)漢水的支流,在湖北省潛江縣。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潛水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cuba Diving |
作者: | 蘇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自古以來潛水活動從覓食、軍事、工程、打撈、救難、研究、調查,乃至成為熱門休閒活動,無不與人類息息相關。潛水運動在以前被認為是遙不可及的,一九四三年自給式水肺裝備成功的製造出後,經不斷發展改良,只要經短期的訓練,即可使用這裝備安全簡單的在水中來去自由的活動。演變至今已成為男女老少均能從事的活動,與網球、游泳不無兩樣。 我國民間潛水運動起源,為一位德僑於民國五十六年(1967)創立臺北潛水俱樂部,而播下我國潛水活動的種子。經不斷發展,在民國七十八年全國性組織才告成立。 潛水方式有許多種,所謂潛水運動即為沒入水中所從事的各種活動。但近年來潛水業界的發展及人們對休閒活動的需求,休閒的潛水運動發展成主要的三項活動,為浮游(Snorkeling)、浮潛(Skin Diving)、水肺潛水(Scuba Diving)。 浮游為最簡單的潛水運動,可不必潛入水中,著面鏡、呼吸管、蛙鞋及具浮力的背心;利用呼吸管呼吸,頭不必抬出水面吸氣,經面鏡可清楚觀察欣賞水下的生態景觀,以蛙鞋踢動利於推進,著浮力背心浮於水面悠游。在有能力及資格的人員照顧下,幾乎任何人都可嘗試,甚至不具游泳能力的人也可。 浮潛的潛水運動裝備為著面鏡、呼吸管、蛙鞋及安全裝備的充氣式救生背心。可悠游水面成抑制呼吸潛入水中活動;水中活動的時間依各人抑制呼吸的能力不同,在水中覺得不適就得回升水面換氣。 水肺潛水運動的範圍幾乎都在水面以下進行。潛者攜帶充填高壓壓縮空氣的氣瓶潛入水裡,經調節器呼吸氣瓶內的空氣(純靜空氣而非氧氣),氣瓶空氣用盡前得浮出水面。 人潛入水中被大於空氣八百多倍密度的水所影響,故水中的物理變化異於水上。這些水中的物理變化則影響潛者的生理變化,如無法克服或適應這些變化,就可能導致各種病症的發生。這些因潛水不當或不適所引起的病症統稱潛水病。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