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探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ㄩㄣˊㄑㄧㄡˊ調ㄉㄧㄠˋㄔㄚˊㄖㄨˊ:「ㄊㄢˋㄊㄧㄥ」、「ㄊㄢˋ」、「ㄊㄢˋㄐㄧㄡˋ」。
  2. ㄕˋㄘㄜˋㄖㄨˊ:「ㄕˋㄊㄢˋ」、「ㄊㄢˋㄎㄡˇㄑㄧˋ」。
  3. ㄘㄨㄥˊㄕˋ調ㄉㄧㄠˋㄔㄚˊㄍㄨㄥㄗㄨㄛˋ˙ㄉㄜㄖㄣˊㄖㄨˊ:「ㄓㄣㄊㄢˋ」、「ㄇㄧˋㄊㄢˋ」。
  4. ㄅㄞˋㄈㄤˇㄎㄢˋㄨㄤˋㄖㄨˊ:「ㄊㄢˋㄈㄤˇ」、「ㄊㄢˋㄅㄧㄥˋ」、「ㄊㄢˋㄑㄧㄣ」。
  5. ㄕㄣㄔㄨㄖㄨˊ:「ㄊㄢˋㄕㄣ」、「ㄊㄢˋㄊㄡˊㄊㄢˋㄋㄠ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探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àn
解釋:
  1. 尋求。
    【例】探路、尋幽探勝
  2. 打聽。
    【例】探聽、探底細
  3. 擔任偵察工作的人。
    【例】偵探、密探
  4. 看望。
    【例】探友、探親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àn
解釋:
[動]
1.尋求。如:「尋幽探勝」、「探路」、「鑽探」。唐.姚合〈莊居野行〉:「採玉上山顛,探珠入水府。」
2.推究。如:「試探其本」、「探究本源」。
3.打聽。如:「探聽」、「探底細」。
4.試測。如:「探他的口氣。」
5.看望。如:「探友」、「探親」。唐.李商隱〈無題〉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名]
擔任偵察工作的人。如:「偵探」、「密探」。
注音:
漢語拼音: tān
解釋:
[動]
1.試。《論語.季氏》:「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2.伸出。如:「探頭探腦」、「探手出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hàm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伸出頭部或上身看視。
  2. [[動] ] 探望。
音讀: thà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ㄊㄢˋ

1. 取得、摸取。《說文解字.手部》:「探,遠取之也。」《書經.多方》:「爾乃惟逸惟頗,大遠王命;則惟爾多方探天之威,我則致天之罰。」《史記.卷四三.趙世家》:「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

2. 尋求。如:「尋幽探勝」、「探路」、「鑽探」。《易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唐.姚合〈莊居野行〉詩:「採玉上山顛,探珠入水府。」

3. 推究。如:「試探其本」、「探究本源」。《字彙.手部》:「探,嘗試也,摸取也,窺索也。」《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春秋》深探其本而返自貴者始。」《晉書.卷五五.列傳.潘岳》:「探幽窮賾,溫故知新。」

4. 打聽。如:「探聽」。宋.曾鞏〈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誌銘〉:「公之為判官也,府嘗有獄。或探大臣意,謂欲有所附致,公不為動。」《平妖傳》第一○回:「我且悄悄地去探個下落,也得放懷。」

5. 測試。如:「探底細」。《爾雅.釋言》:「探,試也。」《公羊傳.閔公元年》:「既而不可及,因獄有所歸,不探其情而誅焉,親親之道也。」《商君書.新經》:「探淵者知千仞之深,懸繩之數也。」

6. 看望、訪問。如:「探友」、「探親」。《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唐.李商隱〈無題〉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慇勤為探看。」

7. 擔任偵察工作者。如:「偵探」、「密探」。唐.張籍〈出塞〉詩:「月冷邊帳濕,沙昏夜探遲。」《水滸傳》第一一二回:「宋軍內有幾個探子,卻認得高可立、張近仁兩個。」

㈡ㄊㄢ

1. 試。《論語.季氏》:「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醒世姻緣傳》第一六回:「陸給事道:『待我探他一探,再去回報。』」

2. 伸出。如:「探頭探腦」、「探手出去」。《戰國策.韓策一》:「秦馬之良,戎兵之眾,探前駃後,蹄間三尋者,不可稱數也。」《醒世姻緣傳》第二回:「計氏出到大門上,閉了一扇門,將身掩在門後,將上半截探出去看望,甚是齊整。」

注音: ㈠ㄊㄢˋ ㈡ㄊㄢ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探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