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偶然論 - 教育百科
ˇ
ˊ
ˋ
  • 漢語拼音 ǒu rán lù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ǒu rán lùn
解釋:
哲學上認為宇宙事象往往成之於偶然,並無一定之因果可循,相對於必然論而言。也稱為「無因論」。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偶然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ccidentalism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偶然論在於論述事物的發生完全不見先在的造因,即是沒有主要的原素,其出現在「意料之外」,事前無從預料,此種說法的主旨重在「偶然」(accident)一字。
  哲學中視「偶然」不在本質之列,從自然現象著眼,把宇宙看作一個有秩序的整體,現象間有一定的次第,可以從一個現象預料下一個繼之而生的現象。如「春」在「冬」之後,即寒冷的天氣過去,春天隨之來臨而日漸溫暖。因為在整體秩序中,「必然」如此,由是成為「決定論」(determinism)。倘若春季突然有一天冷氣襲人,宛如冬季的天氣,則是「偶然」。此「偶然」不在常規氣象之中,不知其何時出現,出現無定規,是為「不定」,「不定論」(indeterminism)與決定論恰好相反,「不定」的出現純屬「偶然」。由此推論,偶然只由於「機會」,並非「必然」,只能因其出現接受事實。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曾論及偶然的品質,認為偶然不是事物的本質。後來的哲學家由事物衍伸到人,解釋偶然出現於人,是因人有「個別性」,是「普遍」中的「特殊」,二者對立但並存。若就實際方面看,普遍的數量遠遠超過特殊,不過特殊的出現也非絕無可能,只是出於「機會」而已。
  從偶然之不可預料而言,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s)曾說在萬事萬物中,心理事件的出現特別無法預料,是從人的心靈活動或思想的變化著眼。由於人的個別差異,每個人所持的觀點或即刻的想法,變化無常。個別差異懸殊,心靈活動的方向即無從預料。由此推衍,在人際交往方面,一個人很難預料所面對的另一個人,對一件事如何反應,即是往往有「偶然」出現,是交往的一項困難。但是從思維的效果方面著眼,許多「出人意表」的創見,往往也來自「偶然」出現的一個意念,這種創造性意念卻成為人類卓越的表現。
  從生物遺傳方面而言,物種的延續是由於下一代和上一代相似,然而卻有改變或「突變」的事實,致兩代間出現某些「差異」。這種差異在(實驗)控制之外,只可視之為「偶然」,進化論的建立使以此為一主要根據。
  在日常生活中,出乎意料的事件常常發生,稱之為「意外」,確切的表現了「偶然」的合意,因為如果曾經「想到」或料到,或者可以防止其發生,也就沒有意外事件了。實際上「意外」並不全指不幸的災難,另有許多「意外發現」也給個人或人類帶來福祉,這些福祉是原來不曾想到,也從未希望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偶然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