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比較宗教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德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當兩個不同的宗教相遇時,互相比較的問題就自然產生。例如當基督宗教傳到義大利後,從第四世紀中葉開始羅馬城的基督徒,就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無敵太陽神節」慶祝耶穌聖誕。因為他們相信耶穌才是真正驅除黑暗的太陽。在東方當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佛教禪宗的祖師慧能(638~713)曾經借用孟子的「本心本性」來講述「佛心佛性」,慧能之後的禪者又喜歡用莊子的「無心」來表達禪宗無念無住,卻又隨時隨地頓悟的心。這兩個例子可算是開比較宗教學研究的濫觴。
  西方首先提倡比較宗教學的是德國學者慕勒(Max Müller)。他在一八七三年的著作〔宗教學導論〕中曾述及以一種不帶偏見的、科學的方法來比較研究人類一切的宗教。這是一種新的嘗試,因為過去宗教的研究隸屬於神學的範圍,雖然採用理性的方法,但總是以信徒了解自身信仰作出發點,其間難免會以自身的標準去評判其他宗教的高低優劣。自慕勒之後,早期的宗教學者多數也是宗教的語言和宗教史學家,所以比較宗教學、宗教學和宗教史學三個名稱,曾經一度互相替換使用著。
  今天看來,研究比較宗教需要三個條件:足夠的資料、正確的方法和開放的態度。首先關於資料方面,現時資訊發達,能夠對世界不同宗教,有概括性認識已是比較容易的事,但是若要深入了解就難多了。因為各門宗教的神學思想博大精深,個人研究精力究竟有限。事實上直到今天,東西方有關比較宗教的學術討論,主要還是停留在各門宗教的代表,分別講述自己宗教神學立場的階段。這一工作是很重要的,因為先要互相正確地深入認識,之後才會發展出綜合性的比較研究。 
  第二個條件與方法有關。宗教本身所涉及範圍很廣,而每個範圍又有自已特有的研究方法,例如:宗教文學,宗教哲學,宗教心理學等等。至於比較宗教學的研究對象,目前學者多從事主題的比較;生死觀、神鬼觀、習俗觀等。上述的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或內容是可以互相整合的,以生死觀為例就可以從宗教文學(經藏),宗教思想,宗教心理及禮儀等不同方法或角度入手研究。至於比較研究中相同與相異點的發現,可以參考宗教現象學五個步驟的方法,依次是:暫時中止主觀的判斷,現象的觀察的描述,感情移入與同情,比較異同與尋出類型,宗教象徵的構造。補充說明的是外在的宗教形式及宗教在歷史中的演進較易凸顯出宗教之間的差異,而內在的宗教經驗則較易表現出宗教之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相似。艾良德(M. Eliade)一九五八年出版的著作〔比較宗教學的模型〕就是專門討論在人的潛意識裡面,都有共同的象徵或「原始模型」。
  最後一個條件就是開放的態度,也許是最難的。這並不意味著要放棄自己的信仰立場,而是相信不同的宗教經驗對尋找一個更圓滿的宗教真理確能有所助益。這一點好比一個真正的藝術愛好者雖有自已的偏好,但是對一切有價值的藝術不會忽略,更不會輕視的。
  比較宗教學的構成基礎共有四項:(1)信仰的主體,(2)教義,(3)教規,(4)儀式,即禮儀與祈禱或聖事,無此四項之比較,比較宗教學則不存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比較宗教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