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理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ㄩˋ
  • 部首外筆畫 7
  • 總筆畫 11
  • 漢語拼音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ㄕˋㄑㄧㄥˊ˙ㄉㄜㄩㄢˊㄗㄜˊㄍㄨㄟㄌㄩˋㄖㄨˊ:「ㄩㄢˊㄌㄧˇ」、「ㄉㄠˋㄌㄧˇ」、「ㄍㄨㄥㄌㄧˇ」、「ㄧˋㄌㄧˇ」、「ㄓㄣㄌㄧˇ」。
  2. ㄨˋㄓˊ˙ㄉㄜㄨㄣˊㄌㄧˇㄗㄨˇㄖㄨˊ:「ㄐㄧㄌㄧˇ」、「ㄇㄨˋㄌㄧˇ」、「ㄨㄣˊㄌㄧˇ」。
  3. ㄅㄢˋㄕˋㄔㄨˇㄓˋㄖㄨˊ:「ㄔㄨˇㄌㄧˇ」、「ㄓˋㄌㄧˇ」、「ㄅㄢˋㄌㄧˇ」、「ㄉㄞˋㄌㄧˇ」。
  4. ㄒㄧㄡㄓˋ使ㄕˇㄓㄥˇㄑㄧˊㄖㄨˊ:「ㄓㄥˇㄌㄧˇ」、「ㄌㄧˇㄐㄧㄚ」、「ㄌㄧˇㄈㄚˇ」。
  5. ㄉㄨㄟˋㄅㄧㄝˊㄖㄣˊ˙ㄉㄜㄧㄢˊㄩˇㄒㄧㄥˊㄉㄨㄥˋㄅㄧㄠˇㄕˋㄧˋㄐㄧㄢˋㄏㄨㄛˋㄈㄢˇㄧㄥˋ˙ㄉㄜㄊㄞˋㄉㄨˋㄖㄨˊ:「ㄌㄧˇㄏㄨㄟˋ」、「ㄓˋㄅㄨˋㄌㄧˇ」、「ㄅㄨˋㄌㄧˇㄋㄧˇ˙ㄌㄜ!」
  6. ㄕㄨㄣˋㄒㄩˋㄘㄥˊㄘˋㄖㄨˊ:「ㄧㄡˇㄊㄧㄠˊㄧㄡˇㄌㄧˇ」、「ㄓㄜˋㄈㄥㄒㄧㄣˋㄒㄧㄝˇ˙ㄉㄜㄊㄧㄠˊㄌㄧˇㄈㄣㄇㄧㄥˊ。」
  7. ㄨㄣㄒㄧˊㄕㄡˊㄒㄧˊㄖㄨˊ:「ㄌㄧˇㄕㄡˊ˙ㄌㄜㄍㄨㄥㄎㄜˋ」、「ㄕㄨㄅㄨˋㄌㄧˇㄅㄨˋㄕㄡˊ」。
  8. ㄗˋㄖㄢˊㄒㄩㄝˊㄎㄜㄖㄨˊ:「ㄌㄧˇㄏㄨㄚˋ」、「ㄌㄧˇㄍㄨㄥ」、「ㄌㄧˇㄎㄜ」。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理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修整、整治。
    【例】整理、治理、管理
  2. 辦事、處置。
    【例】辦理、處理、代理
  3. 事物的規律、意旨。
    【例】天理、真理、定理
  4. 順序、層次。
    【例】條理井然、有條有理
  5. 條紋、紋路。
    【例】肌理、紋理
  6. 對別人的言行有所反應。
    【例】搭理、理會、不理不睬
  7. 屬於自然科學範疇學科的。
    【例】理化、理工、理科
  8. 溫習、熟習。
    【例】書不理不熟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雕琢玉石。《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戰國策.秦策三》:「鄭人謂玉,未理者璞。」
2.修整、整治、使整齊。如:「整理」、「治理」、「理家」、「管理」。
3.辦事、處置。如:「辦理」、「處理」、「代理」。
4.對別人的言行有所反應。如:「答理」、「理會」、「不理不睬」。
5.溫習、熟習。如:「書不理不熟。」明.無名氏《鬧銅臺.楔子》:「英雄貫滿東京府,曾理兵書習六韜。」
[名]
1.條紋、紋路。如:「肌理」、「紋理」。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物異》:「建城縣出燃石,色黃理疏,以水灌之則熱,安鼎其上,可以炊也。」
2.事物的規律、意旨。如:「天理」、「公理」、「真理」、「義理」、「定理」。
3.順序、層次。如:「有條有理」。《荀子.儒效》:「井井兮有理也。」
4.物理學科或自然學科。如:「理化」、「理工」。
5.姓。如殷商時代有理徵。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事情的準則、道理。
  2. [[動] ] 由辦理、管理等義,引申為治療。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雕琢玉石。《說文解字.玉部》:「理,治玉也。」《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戰國策.秦策三》:「鄭人謂玉未理者璞。」

2. 整治。如:「治理」、「管理」。《書經.皋陶謨》:「亂而敬。」唐.孔穎達.正義:「有能治者,謂才高於人也,堪撥煩理劇者也。」《晉書.卷五六.列傳.孫楚》:「舉獨行君子可惇風厲俗者,又舉亮拔秀異之才,可以撥煩理難,矯世抗言者,無繫世族,必先逸賤。」

3. 辦事、處置。如:「代理」。《舊唐書.卷一二九.列傳.韓滉》:「皋奏報失實,處理無方,致令閭井不安,囂然上訴。」《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我們將此事敘一個簡明的稟帖,稟明上臺,看上臺如何批下來,我們遵照辦理就是了。」

4. 事物之意旨。如:「天理」、「公理」。《淮南子.泰族》:「四海之內,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義理。」唐.方干〈遊竹林寺〉詩:「聞僧說真理,煩惱自然輕。」

5. 規律、層次。《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上》:「言有文章,術有條理。」

6. 紋路。如:「紋理」。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物異》:「建城縣出燃石,色黃理疏,以水灌之則熱,安鼎其上,可以炊也。」唐.杜甫〈麗人行〉:「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7. 對別人之言行有所反應。如:「理睬」、「理會」。《西遊記》第二三回:「師父!這娘子告誦你話,你怎麼佯佯不睬?好道也做個理會是。」《紅樓夢》第二五回:「如今你和寶玉好,把我不答理,我也看出來了。」

8. 溫習。如:「書不理不熟。」明.無名氏《鬧銅臺.楔子》:「英雄貫滿東京府,曾理兵書習《六韜》。」

9. 物理學科或自然學科。如:「理化」、「理工」。

10. 姓。如殷商時代有理徵。

注音: ㄌㄧ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理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