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平民教育三大方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平民教育三大方式,即指家庭式、學校式、社會式三種。
  所謂家庭式的平民教育,就是將社區家庭聯合起來,分別成立家主會、主婦會、少年會、閨女會、幼童會等五種集會;每月開會二次。每種集會由委員長一人,委員七人,會員三、五十人組成。運用此類家庭式組織,使男女老幼都受文藝、生計、公民、衛生四大教育,使家庭趨於社會化、教育化、民主化。
  所謂學校式平民教育,較注重知識之系統方法的傳授和基本訓練,有一定時限,以青年人為主;因青年腦筋靈敏,思想活潑,用形式的、有系統的學校式教育訓練,收效較易。學校式平民教育範圍甚廣,以對象言,包括兒童、青年和成人;以性別言,包括男女兩性;以年齡言,自六歲至六十歲都可接受學校式教育;以學校言,包括了鄉村小學、初級平民學校、高級平民學校、補習班,以及生計巡迥訓練班等;其中以平民教育促進會為實施四大教育的最主要機關。
  社會式的平民教育,以施之於成人為主;因成年人年齡已長,事務繁多,腦筋紛雜,記憶薄弱,施以社會式教育較適宜。實施方式以團體教學為主;注重表徵及其他直觀和直感教育的方法和準備,也注重各方面社會活動的教育性,使一般民眾於自動參加組織團體的活動中,獲得社會教育。其方式有多種多樣,如平民學校畢業同學會、講演會、展覽會、書報室、圖書館、博物館、新劇團、公園、俱樂部、公民運動(如國慶紀念等)、問字處、電影、音樂、圖書擔、巡迥文庫等;其中以平民學校畢業同學會為社會式平民教育的主幹,一切活動設施,均由畢業同學會發動,而由同學會負其責任。同學會組成分子以平校畢業同學為主,但在校同學亦得為贊助員,而本社區熱心教育人士,則常被聘為指導員。同學會由會員大會選舉村委員三人至七人,組成村委員會,互推一人為委員長。數個村同學會可組成鄉聯會,各村委員長為鄉聯會委員,互推一人為委員長,辦裡一村之能力不及辦理之事項。鄉聯會之上有區聯會,區聯會之上有縣聯會,其組織及功能與鄉聯會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平民教育三大方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