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兩千年中西曆對照表] - 教育百科
西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友民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兩千年中西曆對照表],薛仲三、歐陽頤編。民國29年(1940)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59年、66年、72年臺灣先後有學海出版社、華世出版社和文源書局3家影印本,其中文源版書名改為[中西萬年曆兩千年對照表]。
  該書係查對陰陽曆日期的工具書,由陰曆日期直接可查出與之相當的陽曆日期;反之,也可由陽曆日期直接查出與之相當的陰曆日期。所謂陰曆,係指我國傳統沿用的陰陽曆或現時農作上仍在應用的農曆而言;所謂陽曆,在西元1582年以前係指「儒略曆」而言,在西元1583年以後係指「格勒哥里曆」而言。該書具體的功用有3項:(1)利用本書可查考中曆與西曆間年、月、日的換算;(2)可以查找任何一天的星期日曜;(3)可以求得干支紀月、干支紀日與數字紀月、數字紀日的對照。
  該書內容由正表和附錄兩部分組成:
  (一)正表部分 凡400面,每面1個表,每1個表包括5個陰曆整年,全書共400個表,包括2,000個陰曆整年。對照的年代,上起自西漢平帝元始元年(西元元年),下止於民國89年(2000)。正表的編輯方式,係採中曆與西曆逐年、逐月、逐日對照的方式,每1個表的上方橫軸分為「年序」、「陰曆月序」、「陰曆日序」、「星期」、「干支」5欄編排。「年序」欄下列有國號、帝號、年數、干支以及陽曆年數;「陰曆月序」欄下,列有表示陰曆月分連續的細體數字,表示陰曆閏月的粗體數字,以及與每年第1個月並列而供推算各月分干支用的「干支數」(遇特殊情形的年分,月的「干支數」有兩個,則與第2個「干支數」並列的月分及其以下的月分要用第2個「干支數」來推算);「陰曆日序」欄第1排所列的1至30連續細體數字為陰曆日序,代表陰曆的日期,以下各排的粗體數字與大寫英文字母1,2,…9,O,N,D為陽曆月序,各代表陽曆1月,2月,…9月,10月,11月,12月,並且各連續的細體數字為陽曆日序,各代表陽曆的日期;「星期」欄下所列的數字,係推算各日星期用的「星期數」;「干支」欄下所別的數字,係推算各日干支用的「干支數」,與附錄部分表17配合使用。
  (二)附錄部分 收錄與正表部分中國曆法相關資料以及歷代帝系和年號等17個表譜,對正表部分作了重要的補充,茲分5方面來敘述:
     1.表1至表12,係我國各代朔閏與西曆對照表,收錄西蜀、東吳、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遼、金、元、清等各朝代的朔閏。
     2.表13至表14,係我國歷代帝系表,分國號、帝號、年號、在位年數、某年號元年當西曆年數、頁碼6欄編排。其中「頁碼」欄部分,表13與表14的頁碼表示之涵意不同,表13係表示檢索正表部分的頁碼,表14係表示檢索附錄部分表1至表12的頁碼。
     3.表15,係我國歷代年號表,按年號中文筆畫多寡為序編排,年號後面並附與該年號相當的西元年代,以便查對正表;本表也可當作「我國歷代年號索引」來使用。
     4.表16,為24節氣在陽曆上之約期,左欄為中英對照24節氣的名稱,右欄為中英對照的陽曆日期。
     5.表17,為花甲與其序數,本部分與正表部分的月分「干支數」和日數干支數配合使用,按公式計算出干支紀月和干支紀日。
  使用本書以查對中西曆的日期,其方法頗為簡單,如從陰曆查對陽曆,其步驟如下:
  (一)從已知年分查出該年在該書的表次;
  (二)以陰曆的月分與日期作線索,分別從該年「陰曆月序」欄與陰曆日序」欄作水平線與垂直線,其縱橫交叉處之數字,即為陽曆的日期;
  (三)以陽曆日期為基準,向前逆推逢粗體數字或大寫英文字母,便是陽曆的月分。
  如從陽曆查對陰曆,其步驟與上述略同:
  (一)從已知年分查出該年在該書的表次;
  (二)以陽曆的月分與日期為線索,從該年陽曆日期所在的位置,分別作水平線與垂直線,交於「陰曆月序」欄和「陰曆日序」欄,便可分別得出陰曆的月分和陰曆的日期。
  查對星期的步驟與方法:
  (一)從已知年分查出該年在該書的表次;
  (二)以已知陰曆的月分為線索,從該年「陰曆月序」欄向右作一水平線,交於「星期」欄,以得出星期數;
  (三)以星期數加上陰曆日序數,求出兩者的和數,假如和數小於7,其和數即為星期數,假如和數大於7,就以和數除以7,所得之餘數便是星期數,餘數如果是「0」,便是星期日。
  查對干支的方法,又分干支紀日與干支紀月求法兩種,先說干支紀日的求法:
  (一)從已知年分查出該年在本書的表次;
  (二)以已知的陰曆月分為線索,從該年陰曆月序向右作一水平線,交於「干支」欄,以得出干支數;
  (三)以干支數加上陰曆日序數,求出兩者的和數,假如和數小於60,其和數即為干支序數,假如和數大於60,則以和數減去60,所得之差數即為干支序數;
  (四)以已知的干支序數為線索,再查表17,即得知擬查日期的干支。
  至於干支紀月的求法,與干支紀日求法相近,其法是以月的干支數代替日的干支數,按前述方法與步驟進行計算,求出月的干支序數,再查對表17,即可求得答案。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兩千年中西曆對照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