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學校制度 - 教育百科
德 | |
國 | |
學 | |
校 | |
制 | |
度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chool System in Germany |
作者: | 嚴翼長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中歐一個頗有文化傳統,經濟發達的國家,一九九○年東、西德統一後,共有面積三十五萬六千九百五十七平方公里,人口約八千零六十萬人(1992)。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被分成四個占領區,由戰勝盟國英、美、法、蘇聯分別占領。一九四九年英、美、法三國將主權交還德國,於是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而蘇聯占領區便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經過冷戰時期,東、西德於一九九○年十月終於統一。東德接受德國聯邦的憲法與體制加入成為聯邦的成員,也逐步接受了聯邦德國的教育制度。 德國學校制度重要特徵之一便是中等學校的多軌制,許多教育人士認為這種學制欠缺民主精神,於是政府有關單位便在一九六五到一九七五年間設立了獨立性質的設計委員會,希望對整個學制作全盤的改革,一九七○年由德意志教育顧問委員會提出了德國新學制方案(Struk Turplan für das Bildungswesen 1970),以及德意志聯邦與各邦聯合教育計畫委員會於一九七三年所提出的教育整體改革計畫(Bildungsgesamtplan)。德意志教育顧問委員會由於執政黨與在野黨政治立場的不同,於一九七五年宣布解散。結果這兩項計畫都沒有獲得很大的作用,只有在互相承認高中畢業文憑上獲得協議。可見德國學校制度由於文化傳統和政黨意見的不同,要進行改革是很困難的。 德國現在的學校制度分述如下。 德國的學前教育可分成兩個階段,養護三歲以前兒童的地方稱為托兒所(kinderhort, Kinderkrippe)。幼稚園(Kindergarten)收三歲到六歲的兒童,並不為小學作讀、寫、算的準備而較重社會福利和養護上的意義。西德地區有多數邦在基礎學校裡附設一年制的預備班(vorklasse),希望使兒童從學前教育漸漸而順利地過渡到基礎學校裡去。有的基礎學校設有附屬幼稚園(Schulkindergarten),招收已到教育年齡,但尚未成熟到能上基礎學校的兒童。 德國的基礎學校修業四年,只有漢堡和柏林的基礎學校修業六年。基礎學校學習的內容為母語的讀、寫、算術和常識。宗教、音樂、體育和手工也是必修的科目。上課時數各年級不同,從二十小時到三十小時不等。 學生在基礎學校結業後由教師參考家長的意願和學生的成績,推薦到四種不同的學校上學:完全中學(Gymnasium)、實科中學(Realschule)、主幹學校(Hauptschule)或綜合中學(Gesamtschule)。完全中學,學制九年,分第一階段(Sekundarstufe I)和第二階段(Sekundarstufe II)。第一階段又分成定向級、初級和中級,為兩年;第二階段為三年制的高級中學。主幹學校是由各邦教育部長常設會議於一九六四年的漢堡會議中決定採用,以代替過去的國民學校(Volksschule)高級部,並且將原來的四年制改為五年制,也就是將原來的八年義務教育延長到九年。現在北部有四個邦將主幹學校又增加一年,實行十年的普通義務教育。 主幹學校的畢業生如果不繼續升學而接受學徒訓練,則每星期要到部分時間的職業學校(Berufsschule)裏上一天到兩天的義務職業教育課程,這便是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的特色。學生在工廠、企業或公司行號一方面接受學徒訓練,一方面還要到部分時間職業學校學習有關行業的實際理論並且加深語文和公民教育。 接受學徒訓練結業的專業工人,如果希望繼續升學,便可以進入一九六九年開始設立的技職高中(Fachoberschule)接受一年到兩年的教育,便可以進入一九六八年開始創辦的專科學校(Fachhochschule)。目前接受這種專科學校之實際技職教育的學生占全部大學生的百分之二十二。 德國的職業教育制度很複雜,有較重升學功能的技職高中,偏重就業或學徒基礎訓練的高級職業學校(Beruffachschule),繼續行業技職訓練的技職學校(Fachschule),以及進行職業補習教育的職業建立學校(Berufsaufbauschule)。德國學制的基本原則是:鑑於個人能力與傾向的不同,寧可設多種學校以適應個人充分發展的需要,而不是設立少數種類的學校讓個人勉強去適應,這就是德國學校制度複雜的原因。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德國學校制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