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比比皆然 - 教育百科
ˋ
ˋ
ˊ
  • 漢語拼音 bì bì jiē rá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ì bì jiē rán
解釋:
到處都是。形容很多。《隋唐演義》第五三回:「將無固守之志,兵無敢死之志,人情趨利,比比皆然。」也作「比比皆是」、「比肩皆是」。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比比皆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釋義:
即「比比皆是」。見「比比皆是」條。01.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六.論語.子罕篇》:「每國有世臣把住了,如何容外人來做!如魯有三桓,齊有田氏,晉有六卿,比比皆然,如何容聖人插手!」02.《隋唐演義》第五三回:「將無固守之志,兵無敢死之心,人情趨利,比比皆然。」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比比皆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張儀是戰國時代有名的謀士,《戰國策.秦策一》裡記載他遊說秦惠王,向秦王分析當時的國際情勢,提出自己的連橫政策,以打破六國合縱之約,進而統一天下。他認為六國普遍國庫空虛,賞罰不明,以致軍民到了戰場上,看到敵人都四處逃散,然後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實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賞罰不明確所造成的。而秦國制度完備,信賞必罰,人民「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意謂:人民都勇於赴死,為國家效命,不怕刀槍火炭,斷然戰死沙場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國有實力併吞六國,只要政策得當。就用「比肩」來表示很多。後來「比比皆是」這個成語就從「比是也」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到處都是。
典源:
此處所列為「比比皆是」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策.秦策一》張儀說秦王曰:「臣聞之,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不審亦當死。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餘韓成從,將西南以與秦為難。臣竊笑之。……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不攻無攻相事也。出其父母懷衽(1)之中,生未嘗見寇也,聞戰頓足徒裼(2),犯白刃,蹈煨炭(3),斷死於前者比比(4)是也。……」

〔注解〕 (1) 懷衽:懷抱,胸前衣襟。衽,衣襟。 (2) 頓足徒裼:以腳跺地,空手露體。徒,空。裼,音ㄒ|ˊ,袒露。 (3) 煨炭:熱灰火炭。煨,音ㄨㄟ,熱灰。 (4) 比比:宋鮑彪本《戰國策》「比」下多一「比」字,茲據補。
書證:
01.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六.論語.子罕篇》:「每國有世臣把住了,如何容外人來做!如魯有三桓,齊有田氏,晉有六卿,比比皆然,如何容聖人插手!」
02.《隋唐演義》第五三回:「將無固守之志,兵無敢死之心,人情趨利,比比皆然。」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比比皆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