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董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董澐字子壽,號蘿石,晚號從吾道人,明浙江海寧人,以能詩聞名。嘉靖三年(1524),年六十八,遊會稽,聞陽明講學山中,往聽之,陽明與其對談,連日夜。蘿石喟然歎曰:「吾見世之儒者,支離瑣屑,修飾邊幅,為偶人之狀,其下者,貪饕爭奪於富貴利欲之場,以為此豈真有所謂聖賢之學乎。今聞夫子良知之說,若大夢之得醒,吾非至於夫子之門,則虛度此生。」乃因何秦之介,以求北面,陽明不可,謂:「豈有弟子之年過於師者乎!」蘿石再三要求,始接受蘿石為弟子。其平日詩社之友 ,招之曰:「翁老矣 ,何自苦?」蘿石笑曰:「吾今而後,始得離於苦海耳;吾從吾之好。」因自號從吾。
  嘉靖五年,歲盡雨雪,蘿石襆被而出,家人止之不可,與陽明守歲於書舍;至七十七歲而卒。
  蘿石晚而始學,卒能聞道,嘗於所著〔日省錄〕中指出:「凡事多著一分意思不得,多著一分意思,便涉於私矣。」又說:「今人只是說性,故有異同之論,若見性,更無異同之可言。」其所著〔求心錄〕中嘗謂:「千病萬痛,從妄想生。故善學者,常念此心在無物處。」又說:「知過即是良知,改過即是致知。」又說:「但依得良知,禮法自在其中矣。」
  蘿石子董穀,字碩甫,嘉靖二十年(1541)中進士,歷任安義、漢陽二縣縣令,與大吏不合而告歸。少遊陽明之門,為陽明弟子。陽明曾對他說:「汝習於舊說,故於吾言不無牴悟,不妨多問,為汝解惑。」碩甫因筆其所聞者,編為〔碧里疑存〕,然而多失陽明之意。學者讀碩甫之書,以為盡出於陽明,因而懷疑陽明之學流為禪學,此碩甫之過也。
  碩甫論性,謂性無善惡。棃洲指出:「陽明無善無惡心之體,以之言心,不以之言性也。夫性既無善惡,賦於人,則有善有惡,將善惡皆無根柢。」碩甫又言:「復性之功,只要體會其影響俱無之意思而已。」棃洲則謂;「信如斯言,則莫不墮於恍忽想像。所謂求見本體之失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董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