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語教育 - 教育百科
雙 | |
語 | |
教 | |
育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ilingual education |
作者: | 呂美慧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雙語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是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的教育系統,其實施旨在維繫既有的語言能力,並促進新語言的學習,最終目標是使學生能精通這兩種語言,建立對不同語言文化的尊重與包容。 「雙語教育」一詞源自美國,在17、18世紀大批移民湧入美國,多種民族文化交相衝撞,「大熔爐理論」擁護者主張弱勢族群文化應融合入主流文化,另一派「沙拉盤理論」擁護者則主張各文化應多元並存共容,兩相激盪之下,建構出多元文化的社會環境。美國政府為保障移民子女的受教權,遂提供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等雙語教育法案,使得大批非英語移民減少了因語言隔閡而產生的學習落差,也造就了較為平等的教育機會。 經由學者的研究結果,雙語教育的學習效能是備受肯定的。加拿大語言學家Jim Cummins就其雙語教育之研究結果,提出「發展交互依賴理論」(development interdependence theory),主張第二語言的學習乃依賴於第一語言的發展;他又提出「臨界點理論」(thresholds theory),建議兒童必須獲得原生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平衡發展,才能有益於兩種語言的精進;他並宣導「共同精通模式」(common underlying proficiency model)概念,來解釋第一語言習得的概念轉移到第二語言的歷程,說明由第一語言習得的讀寫能力會促進第二語言在讀寫能力的獲得。 在課程設計方面,雙語教育的實施大致有三種:(1)全部浸淫課程:在早期幾年或全部教育階段全部以第二語言來教學,研究結果顯示,學會第二語言並不威脅到第一語言。(2)二元語言浸淫:兩種語言同時作為教學媒介,以學會兩種語言。(3)過渡的雙語應用:母語僅作為學習第二語言課程的過渡性媒介,逐步淘汰母語使用後,所有教學均使用第二語言。這三種課程方式在雙語教育的效能上大多受到肯定,但亦發生過爭議事件,如美國加州曾下令禁止公立學校實施雙語教育,部分原因是擔心作為國家語言的英語在雙語教育課程中被忽略。 就臺灣實施雙語教育的現況,最普遍的是中英兩種語言的課程,學生母語均為中文,透過以英語為教學媒介,來達成培養英語能力的目標;然而雙語並非是國家政策,生活中亦缺乏自然的英語環境,至多是人造的英語學習情境。英語能力愈趨受到重視,乃來自於對全球性資訊的需求,全球性交互依賴關係以及大量通訊經常需要使用兩種語言以上的能力,僅熟悉一種語言無法確保經濟的、社會的和教育的成功。 世界上有60-75%的國家是把雙語列為學習重點,雙語教育可說是世界的共同教育取向。對於語言主流族群和語言少數族群而言,雙語教育均提供第二語言的學習機會,不僅可使學生得以掌握學科內容教材,又能精通兩種語言,這是二十一世紀公民愈來愈受重視的必備能力。 Guthrie, James W. (2003).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陳幼君(2007)。臺北市立公立國民小學雙語教育班實施現況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
|
參考資料: Guthrie, James W. (2003).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陳幼君(2007)。臺北市立公立國民小學雙語教育班實施現況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雙語教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