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生存-關係-成長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xistence-Relatedness-Growth Theory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生存-關係-成長理論是由耶魯大學教授阿德佛(Clayton Alderfer)將馬士洛(A.H. Maslow)的需求層次論加以修訂,使與實證研究更為一致。阿德佛認為人類有生存(existence)、關係(relatedness)、成長(growth)等三種核心需要。這三種需要的名稱,各取其英文字首組成,故又名為ERG理論。這三種需要的關係,如下圖所示:
  
  生存的需要是指維持生存的物質條件,與馬士洛的生理與安全感的需要相對。關係的需要是指人際關係的圓滿和諧,與馬士洛的社會的需要相對。成長的需要則是指個人追求自我發展的欲望,與馬士洛的尊榮感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相對。
  除了以三種需要代替五種需要之外,此理論和需求層次理論的不同處有二點:(1)各種需要可以同時其有激勵作用;(2)如果較高層次的需要無法滿足時,則滿足較低層次的需要的欲望就會加深。
  由於需求層次理論的過度僵化,此理論並不認為低層次的需要必須先滿足之後,才能往上滿足高層次的需要。換言之,生存、關係、成長等三種需要可以同時激勵一個人的行為。例如一個所得捉襟見肘的教師,雖會想辦法增加所得,但同時卻也會珍惜同事的友誼以及努力追求新知、增進專業成長。
  此外,此理論還有「挫折-退化」(frustration-regression)的一面。馬士洛認為人們的某種需要如果無法滿足時,則會繼續停留在該項需要上。此理論則指出,高層次的需要若在滿足的過程中受到挫折的話,則會退化,並以加強滿足低層次的需要來做彌補。如一位教師若受阻於自我成長之路,則可能使會致力追求金錢或同事友誼來做為替代。
  阿德佛將馬士洛的理論做較靈活的解釋的運用,是其長處。然而阿德佛將馬氏的五種需要整合為三,並不符合理論發展日漸精細的趨勢。比起阿德佛的三種需要,馬氏的五種需要較為細緻、較能具體說明人類需要的種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生存-關係-成長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