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課程適應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urriculum Adaptation
作者: 游淑燕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課程適應」一詞,可用於教室層次及整個教育系統層次中,是指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地區的特性及教師專長能力等因素,修正所學科目原先的設計,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教師在教室實施正式課程時所作的各種課程改變的決定,都是課程適應討論的範圍。
  課程在實施時有兩種觀點。一為忠實觀:指實際使用者的所作所為,符合原先設計者意圖的程度,若接近原先的課程計畫,就忠實,反之愈不忠實;二相互調適觀:指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因應調整,因為課程在實際運作的過程中,絕非是單向的傳播接受,而是雙向的影響改變歷程。由於學校所處的社會文化及地理環境、學校及學生的特質與教學情境的不同,因此課程適應是必要的。課程實施者可根據實際狀況調整,以滿足不同地方及不同學生個別差異的需求,如教導低學習成就及具學習障礙的兒童時,既定課程無法配合學生個別差異時,則應彈性調整課程難度及增加補救教學課程等方式來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因此在課程忠實觀的理念下,要求教師完全符合既定課程的要求,而不是彼此改變及彼此調適,不僅不適合實際教學的需要,又可能使得課程缺乏彈性。
  課程適應的程度因其實施深度而有層次之分,霍爾(G.E. Hall)及洛克斯(S.F. Loucks)認為課程實施可根據實施時與原先計畫符合的情形,畫分為八個層次:未使用、定向、準備、機械地使用、例行化、精緻化、統整及更新。前五個層次中,課程並未產生調整的作用,後三種實施程度才產生課程適應的情況。精緻化是指能夠依照學生的需要,將課程加以變化,以加強效果,因此課程不是千篇一律的使用,而是依照情境和當事人的變化而調整。統整是指課程實施者相互接觸,結合彼此的努力,企圖造成課程對學生更大的影響。更新的階段為課程實施者再度評鑑所執行的課程,試圖作大幅度的調整或改變。愈往後的層次其課程適應的幅度愈大。在課程適應的過程都應把握教學對象的需求及對其特質有清楚的了解,並檢視所有有關課程,作為課程適應的基礎。目前有關課程適應之研究並不多,多論及課程適應是指書面教材及設備上的適應,很少觸及語言、符號及視覺之適應。
  課程發展是一個耗時且耗力的工作,有時因時間及經費之故,只能逐步發展,甚至無法設計滿足不同年齡及不同能力者需求的課程。因此只能透過課程適應的方式來使課程更加理想。即使課程發展完成,付諸使用,然課程使用往往有其效度,有時無法適時修訂,因此應允許教師有彈性適應的空間,讓實際進行教學的老師,能隨時審查時代環境的變遷,來調整課程內容。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課程適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