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猜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uessing
作者: 陳嘉陽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猜答」是認知測驗的一種主要誤差來源;猜答會使測驗分數不能代表個人的真實程度。例如新法考試的試題係由客觀式的測驗題所組成,每一試題都有幾個可能的答案由受試者從中選擇其一;這種試題的作答方式易受猜答因素的影響。又如部分設有概約性時限的難度測驗中,受試者對試題的猜答傾向也會影響其實得分數,因此一些學者認為應該對猜答進行校正。
  猜答的校正旨在控制猜測因素,使其不致在實質上影響考試分數的意義。最常採用的猜答校正(correction for guessing)公式如下:
  S=R-[W/(n-1)]
  S:受試者校正後的分數。
  R:答對的總題數。
  W:答錯的題數(不包括未答題數)。
  n:試題的選目數。
  此公式應用到不同的選擇題型時,其公式變為:
  是非題 S=R-W
  選擇題 三個選目的試題 S=R-(W/2)
      四個選目的試題 S=R-(W/3)
      五個選目的試題 S=R-(W/4)
  使用猜答校正公式計分時,須計算答對與答錯題數,而未做答的題目(omit)則不在計分之列。下表是以實例來說明此公式的計算方法。
  
  上列校正公式是基於一項基本假設:受試者對某一試題如果不是確知其答案,就是全然不知其答案;亦即他之所以答錯試題,完全是瞎猜所致。上述公式乃是採用消極的方式防止受試者盲目猜測。因此有些學者(Traub, Hambleton, & Singh, 1968)主張採用積極的方式校正。其公式如下:
  S'=R+(O/n)
  S':受試者校正後的分數
  R:答對的總題數
  n:試題的選目數
  O:未作答的題數
  上面兩個公式校正的相關是一點○○,但是,後者對受試者有不同的心理影響效果,因為其校正是基於獎勵不亂猜答的行為。且校正後分數必為正值,可免負分在解釋上的困難。但受試者全未作答亦可得分,似非所宜。例如,一百道是非題的測驗,受試者全部略而未答,仍然可以得到五十分。第二個公式僅在有些受試者略答很多題目,而有些略答少數題目時,才有使用的必要。
  過去數十年來,測驗學者對於猜答校正的問題仍舊爭論未決。為了防止受試者亂猜答案,一些學者提出答錯倒扣的主張,他們認為應該採用猜答校正公式的主要理由是:
  1.考試分數應代表受試者真正的學習成就,所以必須採用校正公式把猜答所造成的誤差除去,以增進考試的信度和效度。
  2.從教育的立場看,不但不應鼓勵學生猜答,以免養成僥倖投機的心理與讀書不求甚解的態度;而且為了建立社會眾人對考試的信心,更應該以校正公式懲罰猜答行為。
  3.由於猜答的因素,受試者答對的分數中有一些是偶然猜對的,而此機遇的影響因受試者猜答的傾向不同而有差異,使用校正公式減少猜答,可以使受試者的這項行為更趨一致。
  然而,猜答校正是否能達到防止盲目猜測的目的,一些學者以為不可能,他們所持的主要理由是:
  1.猜答校正公式的基本假設並不完全正確:有些受試者猜對答案是根據部分知識,並非全然亂猜的;有些受試者猜錯答案是由於誤導或選目似真性太強,也不是瞎猜的。如果受試者是依部分知識剔除非真的答案而答對,校正公式對猜答就產生了低估校正(under correct);如果是後者而答錯的,就會產生過度校正(over correct)。因此猜答校正公式反而造成另外的誤差。
  2.猜答校正的效果因受試者人格特質而異:有些膽大的學生即使答錯扣分,他仍然照猜不誤;有些心細的學生僅回答確知的題目,即使聰明的猜答也不敢冒險。而前者往往比後者有更高的分數。因此,猜答校正並不能達到防止猜測的目的。
  3.從心理和統計的觀點而言,積極的鼓勵猜答比消極的勸阻猜答更能使受試者的作答行為趨於一致,而減少猜答因素在考試分數上所造成的差異。
  4.大多數的研究結果指出,校正計分並無助於信度和效度的提高,如果有足夠的時間讓受試者回答所有問題,而且測驗叉有信度時,校正與不校正分數間是完全的相關。
  猜答校正的基本假設既然缺乏證據支持,校正公式應僅限於下列情況使用:(1)測驗非常難時;(2)受試者有不同的猜測比例時;(3)選擇題的選目少於五項時;(4)未回答的題數因受試者而有很大差別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猜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