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系統性評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ystematic Evaluation
作者: 陳英豪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由於有些教師進行教學評量時,常以無計畫、偶發性的方式來評量學生學習成效,如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隨便問學生一些問題,隨便出一些題目考考學生,或隨意買些坊間的測驗來評量學生,致使評量結果的效度與信度大為降低。為提高評量結果的效度與信度,教師必須採取計畫性、多元性的「系統性評量」,以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果。
  系統性評量是採用科學化的步驟與方法,蒐集與教學整體系統相關的事實資料,根據某些特定的標準或目標加以全面性的分析、評估與綜合研判,以作為決策考量依據的系統化過程。通常包括三部分一資料蒐集、資料分析,及作決策。
  資料蒐集涵蓋了教與學,以及相關的各種行政措施,前者主要包括了三大部分,即教師的教學效率、學生的學習成就,和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後者如政策、行政支援、維護管理等。教師的部分針對教師之專業知能及品格理念,其中專業知能包含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執行、情境布置、教材與教法的選擇運用、作業的規定與批閱等。學生的部分包括學習前的個別差異、生活背景、起點行為等調查、學習過程中的學習動機、興趣、習慣等紀錄,學習一段時間後的成就表現等。在課程及教學活動部分則包含哲學、宗旨、安排與實施等。
  資料分析涉及評量的依據─標準或目標,除了標準工具(如標準化測驗),尚可依據目標,訂定可行的準則,總之要盡可能地數量化、客觀化。
  作決定方面顯示了系統化評量的意義與重要性,在於提供教學改革或補救所需的診斷訊息,這也是在教學模式中,透過評鑑對教學目標、預估,教學程序所形成的回饋環線的意義。
  「系統性評量」的兩大特色為「計畫性」、「系統性」。就教學評量而言,「計畫性」係指教師先依據課程的教學目標、教材的內涵為基礎來擬定雙向細目表與選擇適切的題目類型,再編擬題目進行評量,最後依據施測結果來評估教學成效和學生學習成果;「系統性」係指教師依據教學時間的先後與教學目標,進行安置評量、形成性評量、診斷評量和總結性評量的系統歷程。就一般心理測驗而言,「計畫性」係指測驗編製者根據測驗目的,擬定雙向細目表,編擬題目實施預試,進行題目分析與決定測驗題目,考驗測驗的信度與效度,以及建立常模的計畫性歷程;「系統性」係指測驗的標準化歷程,即測驗情境、實施步驟、計分與解釋的一致性程序。
  教師進行教學評量時,較常採用的「系統性評量」為紙筆測驗、評定量表和檢核表,其中以紙筆測驗最廣被運用。紙筆測驗較適於評量學生的認知領域學習成果,評定量表與檢核表較適於評量學生的情意、技能領域的學習成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系統性評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