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術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àn sh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劍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àn shù |
解釋:
擊劍的技術。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唐.錢起〈送馬員外拜官覲省〉詩:「筆精已許臺中妙,劍術還令世上聞。」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劍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word Play |
作者: | 藍孝勤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劍為中國古兵器之一,屬短器械,素稱「百刃之君」,是一種兩邊有刃,中間有脊的兵器。漢代以前曾大量使用於軍旅,後因易斷不利於騎兵使用,且製作技術較高,故自漢代以後,逐漸式微,而被刀所取代,劍便轉為贈儀或舞蹈時之用。劍在中國歷史上,雖主要作為防身自衛之用途,然其精神象徵意義更高,如漢高祖劉邦自誇「我提三尺劍取天下」,文人雅士亦配劍、練劍。 劍術是指使用劍之技術。劍術其本體雖從技擊發展,然自古劍亦用於舞蹈。宋代以後,傳世之劍術多融入舞蹈色彩。劍之使用技術難度高,所謂「萬日劍、百日刀」,即為對於習劍難度的詮釋,也因此不利於普及軍旅,常傳習於民間或為個人修練。現今對於劍術之概念有二:一是指流傳於世的各派劍之技法及其套路之通稱;一是指武術競賽項目之一。例如一九九○年及一九九四年亞運武術競賽項目之「劍術套路」,其招式內容擷取傳統技法,並經設計編排而成,凡參賽者均需演練劍術之規定套路。 流傳於各地之劍術套路繁多,常見的有青萍劍、昆吾劍、三才劍、八卦劍、太極劍、達摩劍、六合劍、龍行劍、奇門劍、七星劍等。各派技術雖稍異,但主要風格卻相當一致,國術諺語云:「刀如猛虎劍似飛鳳。」劍術的特點是輕快、敏捷、瀟灑、飄逸、靈活多變,故有「劍走輕」之說。劍之構造是一尖兩刃,其使用技法根據其構造特點運用,主要攻擊技術運用劍之前端,常見劍法有刺、點、崩、撩、劈、掛、雲、抹、帶、格、截等。劍的形態古今皆似,但其長度則占今差異很大,目前國際武術競賽規則規定,劍的長度以運動員反手直臂持劍,劍尖達於耳垂為準。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