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箭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ㄧㄚˋㄗㄞˋㄍㄨㄥㄕㄤˋㄈㄚㄕㄜˋ˙ㄉㄜㄨˇㄑㄧˋㄖㄨˊ:「ㄍㄨㄥㄐㄧㄢˋ」、「ㄢˋㄐㄧㄢˋㄕㄤㄖㄣˊ」、「ㄧˊㄐㄧㄢˋㄕㄨㄤㄉㄧㄠ」。
  2. ㄅㄧˇㄩˋㄎㄨㄞˋㄙㄨˋㄖㄨˊ:「ㄐㄧㄢˋㄅㄨˋㄖㄨˊㄈㄟ」。
  3. ㄐㄧㄢˋㄓㄨˊㄏㄜˊㄅㄣˇㄎㄜㄓˊㄨˋㄍㄠㄅㄨˊㄍㄨㄛˋㄧˊㄓㄤˋㄐㄧㄝˊㄐㄧㄢㄙㄢㄔˇㄓˊㄉㄧˋㄐㄧㄢㄖㄣˋㄎㄜˇㄓˋㄐㄧㄢˋㄍㄨˋㄔㄥㄨㄟˊㄐㄧㄢˋㄓㄨˊ」。ㄩㄢˊㄔㄢˇㄖˋㄅㄣˇㄐㄧˊㄉㄚˋㄌㄨˋㄉㄧˋㄑㄩㄍㄢㄙㄨˋㄋㄢˊㄅㄨˋㄙˋㄔㄨㄢㄏㄨˊㄅㄟˇㄐㄧㄤ西ㄒㄧㄩㄣˊㄋㄢˊㄉㄥˇㄉㄧˋㄐㄧㄢˋㄓㄨˊㄎㄜˇㄨㄟˊㄗㄠˋㄓˇ˙ㄉㄜㄩㄢˊㄌㄧㄠˋㄑㄧˊㄙㄨㄣˇㄎㄜˇㄕˊㄩㄥˋㄐㄧㄥㄎㄜˇㄍㄨㄥㄅㄧㄢㄑㄧˋㄐㄩˋㄐㄧˊㄐㄧㄢˋㄓㄨˊㄉㄥˇ
  4. ㄌㄧㄤˋㄘˊㄍㄨˇㄉㄞˋㄐㄧˋㄙㄨㄢˋㄐㄩˋㄌㄧˊ˙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ㄧˊㄐㄧㄢˋㄉ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àn
解釋:
  1. 一種搭在弓上發射的杵狀武器。頭尖,末梢有羽毛。
    【例】弓箭 ◎
  2. 比喻快速。
    【例】箭步
  3. 量詞。古代計算距離的單位。
    【例】一箭之地
  4. →箭竹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àn
解釋:
[名]
1.武器名。即矢。一種搭在弓上發射的武器。如:「鳴箭」、「一箭雙雕」。
2.參見「箭竹」條。
3.量詞。古代計算距離的單位。如:「一箭之地」。
[形]
快速。如:「一個箭步追了上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ì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一種形狀細長,前端尖銳,可搭在弓上發射的武器。
音讀: tsià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竹類之一。如:「箭竹」。段注本《說文解字.竹部》:「箭,矢竹也。」清.段玉裁.注:「矢竹者,可以為矢之竹也。」宋.陸游〈春遊至樊江戲示坐客〉詩:「芼羹箭筍美如玉,點豉絲蓴滑縈莇。」宋.梅堯臣〈送張待制知越州〉詩:「越箭抽萌供美茹,秦山堆翠照高牙。」

2. 武器名。即矢。搭於弓上發射之武器。如:「鳴箭」。《水滸傳》第六八回:「左手拈起雕弓,右手急取鈚箭,搭上箭,拽滿弓,望著曾塗射來。」《官場現形記》第一二回:「胡統領早存了個得隴望蜀的意思,想慢慢施展他一箭雙鵰的手段,所以姊妹兩個,都是他心坎上人。」

3. 本指箭能射及之距離,亦用作測量距離的單位。如:「一箭之遙」。《隋唐演義》第四九回:「大家兜轉馬頭,未遠一箭之地,線娘又撤轉頭來一望,只見羅成又縱馬前來。」《文明小史》第七回:「原來這孔君明住的地方,只離黃家一箭之遠,出得巷口,只有一個轉彎便到。」《儒林外史》第一回:「就在我這大門過去兩箭之地,便是七泖湖。」

4. 以箭射出之迅速,形容短暫或快速之時間。如:「光陰似箭」、「一個箭步追了上去!」《三國演義》第一二回:「我讎未報,汝不費半箭之功,坐得徐州!」

注音: ㄐㄧ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箭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