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菲調查法 - 教育百科
德 | |
菲 | |
調 | |
查 | |
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Delphi Survey |
作者: | 鄭湧涇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德菲調查法(亦稱「大慧調查法」)又稱「德菲術」(Delphi Technique),是一種專家意見調查法;其名稱「德菲」(Delphi)是古代希臘太陽神阿波羅的神殿所在地,在當時,人民若有重大事件難以決定時,便到神殿占卜請求太陽神指示。爾後,社會科學及教育研究學者們取其寓意,發展出「德菲術」以彙整某群特定專家對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意見,求取共識,俾供決策之參考。 德菲調查法本質上是一種調查研究法,其主要是為了克服圓桌討論法(round table discussion)的弱點而設計,以避免專家於面對面討論時,因特別強勢意見的存在,或面子問題,而無法達成共識的情況發生。德菲調查的對象,不一定要多,唯一的要求是,就擬探究的主題而言,必須都是「專家」,其意見才具有徵詢及參考價值。當然,專家對於某一主題的看法或意見,歧異性甚大,不易取得共識,但是透過德菲調查的技術和過程,研究者仍然可以由分歧的意見中,抽取共識。 德菲技術是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在一九五○年代首先發展出來,以解決複雜的國防問題。至一九六○代中葉以後,政府部門、工商業界、醫藥界以及教育界等將之應用於:(1)預測未來;(2)目標評鑑;(3)課程設計;(4)預算分配;(5)決策形成和行動抉擇;(6)鑑別問題與尋求解決之方;以及(7)進行價值判斷等方面。 德菲調查法的特性如下: 1.是一種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過程。 2.是一種啟發性思考(heuristic thinking)的過程。 3.是一種獲取專家群對某一特定專業問題的共同意見,求取共識以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 4.調查對象為專家群或先知先覺者。 5.問題的性質是專業性、決策性、預測性、前瞻性。 德菲調查法的進行,可分成四個步驟,亦即:(1)界定問題(專業性、決策性、前瞻性、預測性的問題);(2)界定調查對象族群,即專家群;(3)執行調查步驟;與(4)形成結論或建議。 其典型的實施過程可分為準備與實施兩階段,在準備階段,研究者首先需要思考下列問題,亦即(1)擬探究的主題,有沒有其他的研究方法可資應用,利弊如何?(2)擬調查的對象為何?他們是否具有想探求的資訊?族群有多大?(3)要不要應用取樣方式?如何取樣?(4)要不要修訂調查的程序?如何修訂? 而在進入實施或執行階段,其程序如下: 1.製作並發出「問卷1」。以問卷方式要求專家群憑其理性的直觀,依序列出最重要的項目;亦可以開放式問卷,由研究者先行提供基本資料,要求專家群補充列出其意見。 2.將「問卷1」的結果彙整分析,組成「問卷2」,寄返專家群,要求其依一定之標準(由研究者提供)評比(rating)或排序(ranking)。 「問卷2」的內容必須考慮合理的長短,其中所含的項目應依隨機方式排列。研究者必須提供評比或排序的基準,專家才能進行理性而不是單純的直覺或偏好(preference)來判斷。 3.將「問卷2」的結果統計分析,組成「問卷3」,再寄送專家群,要求其再一次評比或排序。 「問卷3」應包含專家群的彙整意見和該專家在「問卷2」的個別意見,要求專家先行考量專家群的彙整意見和他自己在「問卷2」的判斷之後,再重新評比或排序。若其判斷與彙整意見或自己在「問卷2」的判斷差異很大,應請其說明理由或解釋。 4.將「問卷3」的結果統計分析,形成「問卷4」,再寄返專家群,進行第三次評比或排序。「問卷4」含第二次的專家群彙整意見,因此,應提供與第一次彙整意見的不同之處及其說明或解釋,要求專家群仔細考量第二次彙整意見及自己在「問卷3」的判斷之後,再重新評比或排序,若此次的評比與「問卷3」的評比或第二次彙整意見之差異很大,亦應請其說明理由或解釋。 5.將「問卷4」的調查結果經彙整、分析後,形成專家群之彙整意見,亦即專家群之「共識」,供決策之參考。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德菲調查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