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行動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xíng dò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íng dòng
解釋:
  1. 行為、舉動。
    【例】他近來的行動怪異,不知道在玩什麼把戲?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行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似詞: 舉動、舉止、行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íng dòng
解釋:
1.行為、舉動。《文明小史》第一六回:「於是仍舊坐下,查看他們的行動。」
2.走動,或指為達某一目標而有所作為。《三國演義》第五○回:「務要即時行動,如違令者斬。」《西遊記》第三九回:「那一指,就使個定身法,眾官俱莫能行動。」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行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ct,Action
作者: 李奉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行動係指行為者(agent)有目的的作為(doing);只有身為理性存有者的人類才能表現行動。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將行動列為十個範疇之一,並區別人類主動積極作為的poiesis與僅承受外來事件的pathos;後者主要是指激情(passion)或情感(affection)。
  哲學裡與行動相關的,有三個緊緊相扣的重要問題。首先是如何去界定行動。行動經常指以某些方式移動(moving),或最少是嘗試去移動;問題是行動與移動二者有何關聯?譬如說,「我舉起我的手」(是行動),跟「我的手舉起來」(即移動)有何關聯呢?關聯是一個人的意向,也就是說,行動是由意志活動(an act of will)所指揮的身體移動。
  其次是如何評估或評價行動,也就是有關責任的問題。因為同一件行動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觀照角度來看,譬如說,激起一些腦神經,繃緊手臂肌肉,彎曲手指,移動一塊鐵,拉扣板機,使手槍發射,使槍身發燙,射傷一個人,射傷總統,行刺總統,使國家悲傷,以及觸發戰爭等,都可以說是同一件行動。問題在於行動又如何與其結果區分?例如,觸發戰爭究竟是行動,還是結果?由於行動可能是非意向的,如嚇到旁人;也可能是不隨意的(involuntary),像是一個人由於喘息聲而非意願地洩露情緒。所以,歸結來說,必須是一個行為者有意向、且「能夠」規劃來實現的事件,才可以說是必須承擔責任的行動。如果上例「觸發戰爭」中的行為者,是有意行刺總統且預期觸發戰爭,則必須為其規劃來實現的行動結果負起責任。
  第三個問題是如何去解釋行動。有些行動像是克藥或被催眠的人之行動,很容易藉由特殊的因果關係來解釋。但是,有些正常和合理的行動,像是在寒冬裡先穿上厚衣再外出的行動,又如何解釋呢?是否可以說穿上厚衣的理由(如避免受寒),就是行動的原因(caus)?依休姆(David Hume, 1711~1776)的主張,「原因」在邏輯上獨立於結果之外,再不然也只是微不足道的聯結而已。有些哲學家之所以反對以因果來解釋行動,是因為他們懼怕這種解釋的走向會威脅到人類的自由。但是,這類的威脅事實上只出現在心智運作的發生(如選擇、意欲和嘗試等),且不受行為者所控制時。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行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動、名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行動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行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îng-tō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行為、舉動。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行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行動 相關臺灣客語 行動
相似詞 活動、舉動、舉止、步履、行徑、行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