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荀貝格,阿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chönberg, Arnold (1874-1951)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奧國作曲家,生於維也納,逝於美國洛杉磯。他生長於猶太家庭,曾任銀行職員,除了私下隨曾林斯基(A. Zemlinsky, 1871-1942)學和聲對位外,其餘的音樂知識都靠自修而來。1902年理夏德.史特勞斯(R. Strauss, 1864-1949)請他到柏林的史坦音樂學院(Stern Conservatory)任教。1903年返回維也鈉,私人開授作曲班,並發展他的「無調性和聲理論」,其中最有名的學生是貝格(A. Berg, 1885-1935)和魏本(A. Webern, 1883-1945)。音樂之外,荀貝格對繪畫也感興趣,他和抽象畫家康汀斯基(W. Kandinsky)交往。在《藍騎士》藝術雜誌(Der Blaue Reiter)發表文章,如同當時德國表現主義的藝術家,荀貝克希望能突破傳統的美學和技巧觀念,解放藝術表達的自由。1915年他發表單幕劇《月光下的皮耶魯特》(Pierrot Lunaire),成功地運用「道白式演唱法」(Sprechstimme)加強聲音的戲劇表現力。他還成立私人音樂表演協會(Society for Private Musical Performance)推展無調性音樂。1925年任教於柏林普魯士藝術學院,1933年為了逃避納粹,從巴黎轉往美國,任教於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和洛杉磯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n Los Angeles),1951年逝於美國。他的音樂風格完全突破前人的觀念,他認為傳統的大小調和聲系統受到主音和屬音的法則牽制,不能自由的表達,所以他提出無調性音樂,破除大小調的和聲法則,創立十二音音列作曲法,開啟了廿世紀的和聲新領域,對二十世紀的新音樂影響相當大,同時也帶給德國的表演藝術界一些新的啟示和靈感。與舞蹈有關的作品:《期望》(Erwartung, 1909)、編舞霍夫曼(R. Hoffmann, 1982)。《管弦樂五篇》(Five Orchestra Pieces, 1909)、編舞保羅泰勒(P. Taylor)、摩里斯(M. Morris, 1989)。《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op.16, 1909)、編舞羅斯(H. Ross, 1958)。《月中小丑》(Pierrot Lunaire, 1912)、編舞泰特利(G. Tetley, 1962)、霍夫曼(1982)。《昇華之夜》(Verklärte Nacht, 1917)、編舞都鐸(A. Tudor, 1942)、巴特勒(J. Butler, 1974)、培堤(R. Petit, 1976)。《電影配樂》(Begleitungsmisk Zueiner Lichtspielezene op.34, 1930)、編舞巴蘭欽(1954)、摩里斯(1989)。《室內交響曲》(Chamber Symphony No.2 op.38, 1939)、編舞李蒙(J. Limón, 1950)。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荀貝格,阿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