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曾約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林萬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曾約農(1893~1986),湖南省湘鄉人。出生於北平,嬰兒期間,即隨其父到英國。六年後歸國時,已會閱讀中英文。十六歲再度赴英國之前的十年間,研讀了很多國學的經典、詞賦文章,而且達精通程度。到英國先進中學就讀,後入倫敦大學主修礦冶,兼修教育學、文學、哲學等學門。一九一七年獲得學位返國,翌年與其堂姐曾寶蓀合作,在湖南省長沙創辦藝芳女子學校,辦學的經費,皆由其姐弟獨自支應。一九二七年中國共產黨在湖南省頗有勢力,教育界亦被把持,由於藝芳女校師生不願附合共黨,遂遭強力解散。
  七七蘆溝橋事變,抗日戰役起。後來長沙遭焚,倉促間陪侍其父親曾廣銓(曾任清政府兵部員外郎、駐英使館參贊)到香港。一九四○年其父逝世,不久香港也淪陷於日本,他歷經艱辛困苦,才回到湖南。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湖南省政府決議,設法合併原有的各專科學校,而擴設克強學院,經湖南省主席王東原一再敦請,曾氏才應聘擔任院長職位。一九四九年應邀到印度出席世界和平大會。翌年春季從香港到臺灣,應聘到國立臺灣大學任教。一九五五年私立東海大學在臺中市創設,董事會選曾氏擔任校長;該校開學,他揭示立校目的為「以基督教精神,遵循國策,實現三民主義教育,並發揚中國固有文化」,用意在糾正以往基督教會所創設的大學不符我國國情之缺失,同時,他在東海大學全面推行勞作教育以及通才教育。希望改變中國讀書人的士大夫鄙棄勞役的觀念,並期適應世界教育思潮的趨勢,在高等教育階段,務求通識知識與專業知能的融合統整;同時重視學生的人格教育,勉勵學生重榮譽及自律精神。他全心全力投入東海校政,深得學生敬愛。校長職務兩年屆滿,一九五七年,再返國立臺灣大學任教。一九六六年,當選好人好事代表獲表揚。不久受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一九八六年十二月逝世,享齡九十四歲。
  曾氏治學既勤又廣,擅於辭令,且英文造諸極深。一九一九年,羅素、杜威抵長沙演講,由其口譯,信雅達意,深獲好評;蔣公所著〔蘇俄在中國〕一書,英譯最後校稿,及育樂兩篇的英譯,皆出自他的潤飾。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曾約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