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選舉機能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lectoral Mechanism
作者: 譚光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政治文化中,選舉是一種匯集民眾之所好,以遴選公職人員與政治領導者的手段,也是間接影響政府決策的有效方法。在民主國家,由於人口眾多,政治問題複雜,人民無法一一參與政策之制定,因而其控制政府、表達政見,主要都依賴選舉。從選舉的結果而言,選舉不僅改變政治權力的分配,也影響社會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選舉時的遴選機會乃成為現代民主政治的關鍵因素。
  政治活動中的選舉,早期常常受到財產、性別因素的限制,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國家的選舉制度已愈來愈平等。大多數國家的成年常住公民均有投票權,且為「一人一票一效」制。此外,選舉制度對於遊戲規則訂有許多辦法,例如誰投票、怎樣選舉、選舉的週期次數、計票方式、候選人資格等。
  在民主多黨制的國家,選舉具有許多功能,例如:由人民直接或間接選定政府、在選民和政府中間提供反饋、表達公眾對政府的支持或反對、增補政治的領導人、促使政府對選民負責等。由於影響選舉的因素相當複雜,目前尚無一種理想的選舉類型學,但也有學者提出以下三種類型:
  1.維持型:反映選民對於所屬黨派的忠誠。
  2.偏離型:臨時性的因素造成選民對黨的支持率出現暫時的鬆脫與下降。
  3.改組型:由於選民意向的改變,造成政黨實力消長之較長期性的變化。
  在有關選舉的研究中,投票行為是重要的問題之一。以參與程度而言,公民參與選舉的程度差異甚大,其中以候選人的參與度最高,習慣性不投票者的參與程度最低。從研究結果觀之,對選舉態度冷漠而從不投票的人民,大多為低社經地位、低教育程度、低職業收入者。他們缺乏促成投票行為的動機、資訊與壓力,也就是政治效能非常的低。雖然高教育程度者的投票率較高,但在收入方面,有關的研究僅能指出:低收入的人,投票率也低,這種現象可能與教育有關。另外,收入達到某一臨界標準後,投票率與收入即無顯著關係。其次,社會學的研究也發現,社會流動與投票行為有關。向上流動者的投票行為隨從高社會階層,向下流動者則保持不變。但也有學者指出,社會團體的交叉壓力也會影響投票者的行為。因為個人的社會階層、宗教信仰、職業收入等因素,形成一個複雜的壓力處境,使個人的投票取向前後不一(缺乏一貫性)、猶豫不決(進退兩難),甚至放棄投票。此外,比較研究的結果也發現,在亞洲新興國家,某些都市貧民中的政治積極分子以及不滿現實的知識分子,由於對政治體制的不認同,因而也有習慣性的長期不投票。另一種可能長期不投票的人則是游離分子,當候選人的政見與策略無法吸引游離分子時,選舉時的不投票者與廢票便會增加。
  依據政治學對於選舉機能的研究結果,影響公民選舉態度的因素可分為三種取向:
  1.政黨取向:紀律良好、政綱能導引民眾作較清楚之抉擇的政黨,可吸引選民的選票。而除了政黨認知因素之外,家庭傳統、社經地位也可能促成政黨取向。在較高職位(如總統)的選舉中,政黨取向的影響較大。
  2.候選人取向:基於某種英雄崇拜的心理,使投票者基於浪漫的理想而支持特定對象,尤其在危機時期或國家面臨重大困難時,候選人取向將十分明顯。此外,候選人也會以道德、地緣、血緣(親屬)因素作為投票的考量,這種現象以低層職位或地方性選舉較為普遍。
  3.政見取向:以候選人政見為投票依據的選民,是最理性的選民。但由於某種重要的公共問題,可能促使選民只偏重候選人對某一政治問題的立場,而忽略對其他問題的看法。這種對政見之片面取向的選民愈多,愈無法促進民主政治的進步。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選舉機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