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色彩飽和度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lor saturation
作者: 周遵儒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色彩飽和度(color saturation)是色彩的特性之一,一般而言色彩是由色光或色料混合而來,色光混合是將色光三原色(紅色、綠色、藍色)之中的二或三種的色光相疊,而形成新的色光,此種疊加方法稱為加法混合,色光的相疊就是將光的能量相加,產生的新色光自然比原色光的亮度高,因此色光混合會越加越明亮,最亮為白色。色料混合是由色料三原色(黃色、洋紅色、青色)三原色混合可以得到不同的顏色,色料會吸收部分光源,相當於在白光中減去不同比例的紅光、綠光、藍光,這種混色的方法稱為減法混合。
  色彩飽和度(color saturation)是色彩構成的三屬性之一,色彩三屬性分別為色相(hue)、明度(brightness)、飽和度(saturation),色彩飽和度亦稱色彩的彩度。色相指的是色彩的名稱,用來辨別顏色之間的差異。明度指的是色彩的明暗程度,明度越高的色彩越亮,明度越低的色彩越暗。明度最高的色彩為白色,明度最低的色彩為黑色,飽和度指的是色彩鮮濁的程度,任何純色加入其他顏色都會降低其飽和程度。  純色指的是色彩純粹的程度,可稱之為色料尚未添加其他色彩的顏色,如色料三原色青色(cyan)、洋紅(magenta)、黃色(yellow)。色彩加白、加黑或加入其他色相的色彩,其色彩的純粹的程度都會降低,彩度相對也會降低,黑白灰只有明度的差別,沒有彩度差別。圖1 色相、明度、飽和度之間的關係  飽和度也可稱為色彩的彩度,意指色彩的鮮豔程度,或在某一特定的顏色裡,含有單一色彩成分的多少,含量越高,該顏色的色彩飽和度就越高,含量越低,該顏色的色彩飽和度就越低。色彩可分為有彩色與無彩色兩大類,具有彩度的色彩稱為有彩色,而黑、灰、白三色只有明度,沒有色相與彩度,故稱之為無彩色。明度並不影響色相,即顏色並不會因為明度高低而變成不同的色相,但明度低時,該顏色看起來就鮮明,也稱為該顏色的色彩飽和度很高,因此越純的色彩其飽和度越高。  色彩三屬性的相互關係我們可以藉由色立體的結構得知,色立體是將色彩三屬性系統化地組合排列成三維的立體色彩結構。以明度階為中心軸,向上明度漸高至頂點為白色,向下明度漸低至底點為黑色。以明度軸向外延伸水平方向的飽和度(彩度)色階,與明度階構成直角關係,各明度都有各色相的彩度向外延伸。彩度向中心軸靠近時,色彩純度逐漸降低;遠離中心軸時,其色彩純度增強。圖2 藉由色立體結構可了解各色相位於不同明度階的明度變化及不同色彩的彩度變化  色彩飽和度的應用相關產業是橫跨了相當多領域,其色彩學基礎都是相同的,如顯示器產業、印刷產業。現今有許多顯示器具有可調整色彩飽和度的功能選項,如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液晶電視等,可依照個人喜好調整顯示設備的色彩飽和度。印刷產業方面,色彩飽和度的高低足以影響印刷品質。朱介英(2005)。色彩學:色彩計畫&配色。臺北市:亞諾文化。陳英偉(2006)。實用色彩學。臺北市:華立。大田登著,陳鴻興、陳詩涵譯(2008)。色彩工程學 : 理論與應用。臺北縣:全華 圖書。
參考資料:
朱介英(2005)。色彩學:色彩計畫&配色。臺北市:亞諾文化。陳英偉(2006)。實用色彩學。臺北市:華立。大田登著,陳鴻興、陳詩涵譯(2008)。色彩工程學 : 理論與應用。臺北縣:全華 圖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色彩飽和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