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功成弗居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功成弗居是不居功的意思。語見老子〔道德經〕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說自然生養萬物而不據以為己有;無心施為而不自恃以為有德;覆天載地,刻彫眾形,不自居功巧。正因自然所作一切皆出於無私無欲,不為已,不望報,不求功,反而使自然常居有功的地位,無人能抹殺其功德。聖人或德行完美的人,能效法自然這「功成弗居」的崇高精神,不論有什麼成就功勞皆不自矜喜,也正因為聖人不自居功,所以能常居有功的地位,沒有人能抹殺他的功業。
  根據老子學說,事物常依相反相成之理,對立前進。凡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先後,皆相待而成。好居功自重的人每每因好誇耀驕矜,或行為不當,或引人反感,終至抹殺了自身的功績。反之,不居功的人則因謙虛,不為已甚,倒使人們對他的功績永誌不忘。因此「功成弗居」的人已經立於「有功」,可以說是「有而不有,物不能先;居於不居,是以不去。」是說有功就好像無功,因為不落入有無之境,所以先於一切對立事物。也可以說既然不居功,自然就沒有喪失功的地位可言。〔道德經〕中與「夫惟弗居,是以不去」類似的句子很多;比如「後身身先」、「外身身存」、「以其無私所以能成其私」(第七章);「不自見故明」、「夫唯不爭,莫能與之爭」(第二十二章):「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等等,皆在說明修道有德的人能超越對立,自然存在。
  同時老子認為「功成不居」與「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一般,都是極其崇高偉大的精神,適足以用來矯治人性居功、占有、自私等病徵。自然因無知無欲,所以能生養萬物,不求回報;刻雕眾形不以為己功。聖人或德行完美的人,能經過修道去私忘己,和自然一般發揮有功不居的精神,也就和自然一般不會喪失有功的地位,「功成弗居」作為一項精神原理,對個人本位主義盛行的現代社會而言,確實別具意義。自我膨脹與自私為己是人類的通病,只是於今猶烈。從事教育工作者如果能三復老子之言,必能有助於提升自身與受教者的心靈境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功成弗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