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李慈銘 - 教育百科
ˇ
ˊ
ˊ
lǐ cí mí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ǐ cí míng
解釋:
人名。(西元1829~1894)字㤅伯,號蓴客,自號越縵老人,清會稽(今浙江省紹興縣)人。曾任山西道監察御史,擅長寫作詩賦,致力史學。著有《駢體文鈔》、《白華絳柎閣詩集》、《越縵堂日記》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李慈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李慈銘(1829~1894)初名模,字式侯,後更名慈銘,字愛伯,號蒓客,又號越縵老人,清浙江會稽人。慈銘早年屢試不第,咸豐九年(1859),三十一歲入貲為戶部郎中,至京師,以詩文著名當時,鴻文博學,所交往的都是魁偉博達之士。四十二歲中舉,光緒六年(1880)中進士時,已五十二歲,任戶部江南司資郎;六十二歲補山西道監察御史,轉掌山西道。其個性狷介、率直,常面折人過,議論臧否,不稍假借苟同,上封事直諫不避權要,因此在官場頗不得志;甲午聞戰敗消息,感憤喀血而卒。
  李慈銘的治學特點,首先是博而能約,廣博涉獵經史子集及稗官、傳奇等,而最致力於史;所寫作之散文、駢文、筆記、詩、詞曲積稿數尺,而最得意於詩。其次是不抱門戶之見,兼尊漢宋,雖好漢學,也能肯定宋人讀書之獨到處,認為漢學「博而失之瑣,密而失之晦」,也說「近儒不看宋人書,其病不小」。其三是重視經世致用,推崇魏源〔海國圖志〕、〔古微堂集〕,自己亦編有〔古今南人宰相表〕及〔越中海防志〕等。
  李慈銘的學術成就,在史學方面是能博古通今,內容包括對歷代史籍的札記、注釋、續補及南宋史、官制、儒林、諡法、方志等;刊印者有〔越縵堂讀史札記〕、〔讀書記〕,後者近一百萬字,共評書九百九十部。在文學方面以詩最為用心、最為得意,特點是博採歷代名家精華,對魏晉以下數千百家之源流正變、奇偶真偽,貫於胸中,而學其長處;尤其擅長詩史,自言:「余詩足以徵閭里之見聞,鄉邦之文獻,而國是朝局之是非,亦有足采焉。」詩作大多具有唐人的藻采,宋人的骨力,並結合身世遭遇,抒寫真性情,內容感人至深。另又善寫古文,最推崇韓愈,其次是歐陽修、曾鞏、王安石三家。此外,經學及其他著作尚有〔十三經古今文義匯正〕、〔說文舉要〕、〔音字古今要略〕、〔越縵經說〕、〔越縵讀書錄〕、〔柯山漫錄〕、〔越縵堂文集〕等;最特殊的是一生共寫作日記七十二冊,內容廣泛,凡「世之治亂,家之亨困,學問文章之進退工拙」都有記載,為研究李氏學術及晚清史的珍貴資料。總上可知,李慈銘係一精勤著作之文史學家,兼富時代感之愛國詩人,對晚清文教事業有相當大的貢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李慈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