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沃納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erner, Heinz
作者: 王文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沃納(1890~1964)在奧地利維也納出生。他勤勉好學,喜好音樂,並於七歲那年學習小提琴。中學畢業後,沃納想成為工程師,可是後來改變心意,進入維也納大學,主修作曲與音樂史。進入大學後,興趣又擴展及哲學與心理學。這種改變乃由於一天他走錯了演講廳,本來是去聽音樂演奏會,卻是聽了一場康德哲學的演講會,而變成熱衷於哲學,不久即決定主修哲學和心理學。但是他仍然持續對音樂的興趣,以審美的享受心理學為博士論文主題。
  沃納於一九一七年加入漢堡的心理學研究所,成為其中的一員,該研究所後來併入漢堡大學,受到心理學家史騰(W. Stern)、動物行為學家烏耶克斯噶爾(J.von Uexküll)等學者的影響。是時在漢堡大學的學界對於一種新興的學理,即完形心理學討論得相當熱烈,這些心理學家有時候也稱為柏林學派(Berlin School),但是他承認自己與萊比錫學派(Leipzig School)的柯魯格(F. Krueger)、桑德(L.W. Sander)等人較為接近。萊比錫學派雖然同意一般的完形原理,但總認為柏林學派的取向非真正的整體論,萊比錫學派也趨於發展取向。此等觀點影響沃納的機體發展方面的著作。
  沃納在漢堡大學服務期間,極富生產力,其中以〔比較心智發展心理學〕(Comparative Psychology of Mental Development, 1926)第一版的問世最為著名。在該書中,沃納界定了發展概念,並用之比較人與其他物種或不同文化體系所發現的發展型式。
  沃納於一九三三年受到納粹的迫害,因是猶太人而遭漢堡大學解聘。在荷蘭逗留幾個月後,前往美國。在美國從事多種職位的工作,包括在密西根的偉恩訓練學校(Wayne County Training School, Michigan)擔任研究心理學家。一九三六年與一九四三年間,完成大量有關智障與腦傷兒童的研究。一九四三年在布魯克林學院(Brooklyn College)首次專任講師工作,但迄未被認定為偉大的理論家,直到一九四七年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聘他為心理學與教育學教授之後,才展現學術的光芒。
  沃納雖是多產作家,但專書卻只有兩本,除了在漢堡完成的〔比較心智發展心理學〕外,另一本是與卡普連(B. Kaplan)合著出版論語言的〔符號形成〕(Symbol Formation, 1963)。
  沃納的最大貢獻是在發展心理學方面,在其死後,克拉克大學的發展心理學院即以其名為該院名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沃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