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衣 - 教育百科
  • 部首
  • 部首外筆畫 0
  • 總筆畫 6
  • 漢語拼音 [一]yī[二]yì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ㄖㄣˊㄕㄣㄕㄤˋ穿ㄔㄨㄢ˙ㄉㄜㄩㄥˋㄌㄞˊㄅㄧˋㄊㄧˇㄩˋㄏㄢˊ˙ㄉㄜㄉㄨㄥ西˙ㄒㄧㄖㄨˊ:「ㄇㄠˊ」、「ㄩˇ」、「ㄈㄥㄗㄨˊㄕˊ」。
  2. ㄅㄠㄗㄞˋㄨˋㄊㄧˇㄨㄞˋ˙ㄉㄜㄉㄨㄥ西˙ㄒㄧㄖㄨˊ:「ㄊㄤˊ」、「ㄕㄨ」。
  3. ㄊㄞˊㄉㄧˋㄓˇㄊㄞˊㄒㄧㄢˇㄉㄥˇㄧㄢˊㄊㄧㄝㄉㄧˋㄇㄧㄢˋㄧㄢˊㄕˊㄏㄨㄛˋㄕㄨˋㄆㄧˊㄕㄤˋㄕㄥㄓㄤˇ˙ㄉㄜㄧㄣˇㄏㄨㄚㄓˊㄨˋ
  4. ㄅㄛㄩㄢˊㄓˇㄈㄛˊㄐㄧㄠˋㄊㄨˊㄔㄨㄢˊㄔㄥˊ˙ㄉㄜㄒㄧㄣˋㄨˋㄏㄡˋㄈㄢˋㄓˇㄈㄨˋㄔㄨㄢˊㄍㄟˇㄉㄧˋㄗˇ˙ㄉㄜㄒㄩㄝˊㄨㄣˋㄏㄨㄛˋㄐㄧˋㄧˋㄖㄨˊ:「ㄅㄛㄒㄧㄤㄔㄨㄢˊ」、「ㄔㄥˊㄑㄧˊㄅㄛ」。
注音:
解釋:

ㄨㄣˊㄧㄢˊㄉㄨㄥˋㄘˊ穿ㄔㄨㄢㄓㄨㄛˊㄖㄨˊ:「ㄧˋㄐㄧㄣˇㄏㄨㄢˊㄒㄧㄤ」。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衣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人身上所穿,用來蔽體禦寒的東西。
    【例】毛衣、雨衣、棉衣
  2. 包裹、覆蓋在物體外的東西。
    【例】劍衣、胞衣、糖衣
  3. 昆蟲的翅膀。
    【例】蝶衣、蟬衣
  4. 蔬菜、果實外層的薄皮。
    【例】芋衣
  5. 姓。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穿上、包裹、覆蓋。
    【例】衣錦還鄉、衣錦榮歸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用布帛、皮革或各種纖維材質等做成。穿著在身上,用以遮蔽身體、防熱禦寒。通常古多指上衣。《詩經.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裳」漢.毛亨.傳:「上曰衣,下曰裳。」漢.揚雄《法言.修身》:「惜乎衣未成而轉為裳也。」今或泛指衣服。如:「毛衣」、「雨衣」、「成衣」、「衣不蔽體」。《詩經.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2.包覆在物體外的東西。如:「書衣」、「胞衣」、「糖衣藥丸」。
3.蔬菜、果實外的薄皮。也指表皮的霜粉。唐.李建勳〈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詩二首之一:「隔紙烘茶蕊,移鐺剝芋衣。」宋.莊綽《雞肋編》卷上:「京師賣生果,凡李子必摘其蒂,不敢觸其實,必留上衣,令勃勃然,人方以新而為好。至食者須雪去之。」
4.特指苔蘚等延貼地面、岩石或樹皮上生長的隱花植物。如:「苔衣」、「地衣」。唐.白居易〈營閒事〉詩:「暖變牆衣色,晴催木筆花。」
5.姓。如明代有衣守信。
6.二一四部首之一。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穿衣服。《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2.覆蓋、裹紥。《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唐.柳宗元〈段太尉&f5fd4_.png;事狀〉:「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瘡,手注善藥,旦夕自哺農者,然後食。」
3.倚靠。同「依」。元.關漢卿《雙赴夢》第四折:「衣的我奉玉甌,進御酒,一齊山壽。」清.孫星衍《尙書今古文注疏.卷一五.康誥》:「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疏:「釋詁云:……衣,同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i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人身上所穿,用來蔽體禦寒的東西。
同義詞:
音讀: ui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胎盤。介於子宮內壁和胎兒之間的圓餅狀組織,中央有臍帶和胎兒相連,胎兒可藉此取得氧氣、養分,並可排出二氧化碳及廢物到母體血液內。有時也分泌激素促進子宮和乳腺的生長。
同義詞: 胎衣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