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鯁 - 教育百科
ˇ
播放
ˊ
部 + 7 畫 = 18 gě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ěng
解釋:
  1. 魚骨刺在喉嚨中。
    【例】骨鯁在喉
  2. 阻塞不通。
  3. 正直、耿直。
    【例】鯁直、鯁言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gěng
解釋:
[名]
1.魚骨、魚刺。《說文解字.魚部》:「鯁,魚骨也。」
2.禍害。《國語.晉語六》:「今治政而內亂,不可謂德;除鯁而避彊,不可謂刑。」《後漢書.卷六五.段熲傳》:「昔先零作寇,……始服終叛,至今為鯁。」
[動]
1.魚骨刺在喉嚨中。《廣韻.上聲.梗韻》:「鯁,刺在喉。」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禮記.內則》「魚去乙」句下漢.鄭玄.注:「今東海容魚有骨名乙,在目旁,狀如篆乙,食之鯁人不可出。」
2.阻塞不通。南朝梁.庾肩吾〈亂後行經吳郵亭詩〉:「獯戎鯁伊洛,雜種亂轘轅。」宋.蘇軾〈張文定公墓誌銘〉:「餉道一鯁,兵安所仰食?」
[形]
正直、耿直。《史記.卷八六.刺客傳.專諸傳》:「方今吳外困于楚,而內空無骨鯁之臣,是無如我何。」《隋書.卷三九.陰壽傳》:「性剛鯁,有不可奪之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英文名: Cirrhinus molitorella
描述:
體延長而側扁,背部輪廓呈弧形,腹部圓形。頭略短而尖。吻短而圓鈍,向前突出,側面在前眶骨前緣有一不甚明顯的裂紋。有鬚2對,吻鬚較粗,頜鬚較短小。口小,下位,橫裂而下彎成淺弧形,上下邊緣都具角質緣。咽頭齒3列,齒式5.4.2-2.4.5。鰓耙數76-82。體被中型圓鱗,胸部鱗片較小;側線完全,微向下彎,後部延伸達尾部中央,側線鱗數37-40。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12-13(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體背青灰色,腹部銀白而略帶黃色。自胸鰭上方側線附近有十數個鱗片基部有藍黑色斑點,聚合成一堆類似菱形的斑塊。各鰭灰黑色。幼魚在尾柄基部有一黑斑。
分布:
原產於中國大陸之中、大型河流與湖泊。臺灣多養殖於西部水庫與南部地區的河川、湖泊及水庫等。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Cirrhinus molitorella (Cuvier and Valenciennes, 1817)
形態:
身體延長側扁而稍高;腹圓;頭小稍尖;吻圓鈍突出;口小而在下位;具短鬚兩對;體背青灰色,有些呈粉紅色;腹部銀白色;最大可長到10公斤。
分布:
大陸及台灣的淡水水系。
生態習性:
鯁喜棲息淡水域的中下層,嗜食藻類、植物碎屑及浮游生物的雜食性魚類,成長快。
利用:
供食用,具經濟價值。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鯉目(Order Cypriniformes)
首目:
骨鰾首目(Superorder Ostariophysi)
系:
耳鰾系(Series Otophysi)
科:
鯉科(Family Cyprinidae),Carps or Minnow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