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周詒春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林萬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周詒春(或稱貽春)(1883~1958),字寄梅,祖籍安徽省休寧縣,出生於漢口市。肄業於上海聖約翰書院。光緒三十三年(1907)考取兩江官費留學生赴美,先進耶魯大學專修教育學及心理學,獲得學士學位;後入威斯康辛大學,獲碩士學位。宣統三年(1911)返國,應留學生考試,獲授文科進士。不久進上海復旦公學,擔任心理學教師。一九一二年出任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祕書。同年秋轉赴北平,任北京清華學校副校長兼教務長。翌年夏升任校長,直到一九一八年。周氏職掌校政期間,積極從事校務的改建:如提倡學生課外作業、注重體育訓練等,曾邀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麥克諾利博士來校任教一年,首開中美交換教授的先例,在學校的實質設施,硬體設備的經費之爭取尤多,因此得能增設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大會堂等,新校舍、設備次第獲得興建,使清華學校規模更趨崇宏,而奠定後來改制為大學的基礎。
  一九一五年夏獲聖約翰大學頒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同年冬,獲聘為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中華醫藥理事會理事,對於贊助北京協和醫學院的成立,用力頗多。一九一八年,因與該校之管理單位--外交部官員意見不和,而辭去清華校長職務。轉任華洋義賑會總幹事,任職三年之久,對於華北地區的旱災,以工代賬,構築道路水渠等,成就顯著。一九一九年當選國會參議員,不久充任南北和議北方代表團祕書長。和議失敗後,先轉到銀行界工作,有助於華北地區工商業之推展;再朝向工商界發展。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五年,出任財政整理委員會祕書長。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八年間,擔任中華文化教育基金保管委員會常務董事,後一直專任重事迄大陸政局逆轉。一九三三年,教育部取締教會大學外籍校長,被任命代理燕京大學校長。二年後奉任實業部政務次長。七七蘆溝橋事變起,南京淪陷,改任貴州省政府財政廳長,共七年。一九四五年改任農林部長,再改任衛生部長,周氏任內,不遺餘力,以爭取美國援助之藥劑器材,並以公平方式分發各地。卸職不久,大陸即淪陷,避居香港,卻困於貧病,後由住上海子女迎返供養。一九五八年八月,病逝,享年七十五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周詒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