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建構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structivism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建構派(或譯為建構主義,以其為一藝術派別,故用「派」為名)是一九一八年在俄國興起的藝術運動。受到立體派和未來派的影響,主張把空間和時間視為生活與藝術的基本要素,並企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混亂中,建立秩序化、普遍化,以及充滿調和與均衡的新精神世界。建構派的主要藝術家有:佩夫斯納(Antoine Pevsner, 1886~1962)、賈柏(Naum Gabo, 1890~1977)和塔特林(V. Tatlin, 1885~1953),他們在一九二○年發表〔寫實派宣言〕(Realistic Manifesto),提出構成藝術的觀念,建構派一詞即源出於此。在宣言中,他們重申未來派畫家薄邱尼(U. Boccioni)的藝術觀:揚棄封閉式的雕塑,強調空間中的動勢,而非塊體量感。因而提出以線條代替塊體,將空間要素加入作品的原則,並認為現代的立體雕塑,已不再限於金字塔般封密的塊體,而應像艾菲爾鐵塔那樣,將塊體分解為虛空的空間和結構的韻律,因此空間的重要性驟然增加。此外,他們還將實際的時間要素帶入作品之中,即在雕塑品上裝入馬達,或塗上鮮豔的顏色,形成所謂的四次元的空間結構。此手法亦曾被達達派畫家杜尚(M. Duchamp, 1887~1968)所試用,且成了現代造形動力化的濫觴。而建構派最富創意的貢獻,在於使用透明尼龍線和塑膠板創作立體雕塑,其美學基礎在於科學技術的樂觀領受;那種透明的結構,不僅使得塊體完全宣告解體,同時又強調了周圍空間的存在,因為透明的作品,往往使人對周圍空間產生較強烈的知覺。建構派進步的藝術觀,使得視塊體和物質為兩大要素的傳統雕刻,宣告瓦解,同時也對建築和設計業產生影響,例如抽象雕刻採用非傳統性原料,以及鎔焊類的工業技巧,都是他們影響的結果。
  建構派的先驅和領導人為賈柏,他的構成理念,就是要建立人類精神世界的秩序,並藉由藝術,把世界構成他所希望的形象。他最喜歡用樹脂玻璃、金屬和鐵絲等材料進行雕塑,以作為拋棄傳統的塊體概念,而運用空間運動和時間等新觀念的標誌。除他外,建構派的藝術家尚有:佩夫斯納和塔特林。佩夫斯納致力於立體雕塑的「抽象化」、「幾何學化」及「非物質化」,作品使用嚴密的雙曲拋物線面、螺旋面等純粹數學曲面來架構,使科學與藝術,理性和感性融合為一;同時也使用透明的樹脂玻璃,表達新的空間意識和非塊體的結構。塔特林則是以在一九二○年於莫斯科發表富於幻想力的第三國際紀念碑,而聞名於世,他把藝術當作解決社會、經濟乃至實際問題的手段,視藝術為準備模型或實例,因而投身於實用藝術的行列,大量設計家具、陶瓷和印刷品等。
  由於蘇聯政治當局反對建構派者激進的美學思想,最後以自身瓦解而告終;然而卻代表著藝術與科學的融合,使得戰後興起的機動藝術(Kinetic Art)、視覺藝術(Optical Art)受到影響。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建構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