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名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名教〕是顧亭林〔日知錄〕卷十七的一個篇名。顧氏說仕宦者在讀書時的目的,不過希望能有千鍾粟和黃金屋,可是一進入仕途,即變成欲海無邊,要想矯正這種弊端,必須用「名」來鼓勵,如名教、名節、功名等,雖然不能使人「以義為利」,還可以使人「以名為利」,因為「名勝於利,則小人之道消;若利勝於名,則貪暴之風扇。」又說唐代舉人多靠自行鑽營,所以稱舉人為「覓舉」,這種自行尋求者必然「徇已之心切」而 「至公之理乖」,「貪仕之性彰」而「廉潔之風薄」;「競榮者必有爭利之心」,唯有「謙遜者才無貪賄之累」。所以應該「重謹厚之士」,使「懷祿者崇德以脩名,」「脩名則兆庶蒙其福。」又說「漢人以名為治,故人材盛;今人以法為治,故人材衰。」
  顧氏又引宋范文正(仲淹)上晏元獻書:「夫名教不崇,則為人君者謂堯舜不足法,桀約不足畏;為人臣者謂八元不足尚,四凶不足恥,天下豈復有善人乎;不愛名則聖人之權去矣。」八元指古代高辛氏時的八位有才德的人,名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四凶是舜時所流放的四個凶人,名渾敦(驩兜)、窮奇(共工)、禱杌(鯀)、饕餮(三苗)。一般名教一辭多指以禮為主的教育或教化,旨在於正名定分。顧氏之說則含有「名譽」之意。愛好名譽者必然守身自持,不為貪欲所累以致身名俱敗。顧氏所謂之名,自是「實至名歸」之「名」,不是「浪得虛名」的 「名」或「欺世盜名」的名」。
  顧氏所說的名教,旨在「勸學獎廉」,認為「天下之士,有能篤信好學,至老不倦,卓然可當方正有道之舉者,官之,……則人皆知向學而不競於科目矣;庶司之官,有能潔己愛民,以禮告老,而家無儋石之儲者,賜之以五頃十頃之地,……則人皆知自守而不貪於貨賂矣。」這種名教方式,現在當然已不適用,不過 「名教」教人愛惜名譽,無論居官與否,都要廉潔方正,還是世界上普遍的道德規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名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