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畫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ān shuǐ huà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山水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ān shuǐ huà |
解釋:
中國繪畫的一種表現類別,起於隋朝,以描繪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以各式的皴法與遠近法,表現獨特的山石紋理與空間感。簡稱為「山水」。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山水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張鍠焜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山水畫是國畫中以山水自然景色為題材的一類。魏晉以前山水景觀僅為人物畫之附屬或陪襯。東晉顧愷之的〔畫雲台山記〕是最早討論山水畫法的文章,但此時山水仍不是繪畫的主題。南朝宋宗炳〔畫山水序〕一文是最早在觀念上肯定山水描繪的獨立價值。而山水畫其正發展成獨立一門,則在初唐。現存相傳為唐代作品的展子虔〔遊春圖〕、唐人〔春山行旅圖〕、〔明皇幸蜀圖〕等,皆確定以山水為主題。初唐山水技法是單純的以線條勾勒山形,再填加青綠色彩,稱「青綠山水」。盛唐時,王維創破墨山水、王洽作潑墨山水,開闢一條脫離色彩的山水畫路線。五代北宋之際,山水畫有突破性發展,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等四大家,從寫生出發,一方面創出能生動表現山石肌理的披麻皴法,一方面以心靈體會山水的氣象,蘊釀出宏大空闊的意境,正如張璪所說的「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由於他們的努力,把山水畫推到一個極高境界。荊、關、董、巨之後,李成、范寬、郭熙、燕文貴、許道寧、米芾、米友仁為北宋山水大家。米帝和米友仁父子的「姻雲山水」使王維所創的水墨山水發展成熟,亦為山水畫傳統另開新境。兩宋之際的李唐創斧劈皴法,發展出以山石堅勁為特色的北派風格。北宋山水汪重表現自然的雄偉,主山常置於畫面中央。南宋開始著重表現空靈悠遠的意境,在畫面中留下大片空白,構圖偏於一角或一邊,藉虛實的安排,經營出無限空間感。在技法發展上,有馬遠的「大斧劈皺」、夏珪的「拖泥帶水皴」,更增加了山水表現的技術。元代山水趨於寫意,側重筆墨趣味。又由於受外族壓迫的抑鬱,風格偏向出世、蕭疏或蒼涼的意味,著名畫家有趙孟頫、黃公望、倪讚、吳鎮和王蒙等。明代山水風格傾向追求文人雅士的風雅氣息,在法度規範上則強調仿習古代大師,著名畫家有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沈、文學元四大家,唐、仇學南宋李唐、劉松年。清代山水畫缺乏創發性,王鑑、王翬、王時敏、王原祁四家皆亦步亦趨地追隨古代大家,忽略從其實自然汲取泉源。而明代遺民石濤、八大山人、髡殘、弘仁等,寄託亡國之恨於山水畫中,別創一種特殊的意境,脫離明清畫壇一味仿古的積習。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山水畫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