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不平等與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equality and Education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不平等與教育的關聯,始於西方十八、十九世紀時,許多法國啟蒙思想家以為所有人在潛在能力方面都是平等的,而人性中之所以有不平等現象發生,是由於偶然和教育的關係。因此他們認為如果要克服人性中不平等的現象,必得由平等的教育作起。
  法國十八世紀的啟蒙思想家艾爾維修(C.A. Helvetius, 1715~1771),受到感覺論(Sensationalism)的影響,在他的名著〔論精神〕(De I'Esprit)中,企圖證明人的所有心靈能力,在感官中均有其根源。艾爾維修並認為在人的心智組織(mental organization)中,並沒有任何「不平等」的原因可以解釋表面存在的種種不平等現象。而在他的另本名著〔論人的理智能力與其教育〕(On Man, His Intellectual Faculties and His Education)裡,他也強調心靈僅是由人類觀念形成的整體。觀念誠如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所言,是來自於感覺,因而心靈也只是一種後天的獲得。艾爾維修由此進一步認為,既然每個人的心靈都是後天的獲得,本來應該都是相同的,後來所以會產生種種的不同,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偶然與教育的緣故。人性中之所以有著種種缺點,都是由於「不良教育」的結果。艾爾維修因而有了下列的假定:如果有兩個人在相同的條件下被撫養並且也接受了相同的教育,他們的心靈就會完全地相同;而教育者也可以藉著對於教育環境的控制與給予學生必要的教育,來使學生成為他所想要學生成為的結果。艾爾維修又主張讓教育脫離教會的控制,並改革政府的法律制度,應可以建立更卓越的教育系統來抓惠於公民。
  後來的傑柯托(J.J. Jacotot, 1770~1840)從自己的經驗出發,他在〔普遍的教育〕(Universal Education)一書中,認為每個人在能力方面都是潛在地平等的,可以學習所有的教材。人的能力表現之所以有不同,並不是由於智力的不完美,而是由於意志的緣故。是以只要有正確的開始,任何人在任何科目上都可以自學。而當教師使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後,甚至可以教會學生那些原先他自己都忽略的科目。傑柯托也因而認為在教育中,有一種「普遍的方法」(universal method)存在。
  前述一些啟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大都是源自於感覺論,崇尚親身的感官經驗,所以並不認為人的天賦心靈有任何差異。若是有任何的不平等存在,則完全是由於後天環境不同的結果,與個人的天賦無涉。而這些學者的論點,也幾乎都有「教育萬能論」的看法。他們以為透過相同的教育,可以獲得完全相同的人性。但這種看法似乎過於樂觀,走上了極端的感覺論與行為主義,因而忽略了事實上人的先天差異存在。同時他們也忽略了教育背後種種的社會、經濟、文化差異,僅只一味追求教學方法的改進,實際上並無法改變教育中不平等現象的真正病因。當代的教育社會學家有見於此,轉而強調教育機會的「均等」。所強調的均等,包括「平等」(equality)與「公道」(justice)兩義,也就是說,教育並不是要做到齊頭的平等,而是要做到顧及個別差異的「公道」,教育機會應該根據個人先天稟賦的差異而有不相等的安排。不過他們也承認,如美國當代教育社會學家柯爾曼(J.S.Coleman)即認為,教育機會的均等,在許多因素的影響之下,只是可以接近,而非可以完全達到的理想。此外,當代的教育社會學家在分析人性不平等的根源時,往往並不把不平等的根源歸咎於教育。他們發現人性的不平等固然與教育有關,但造成教育不均等的因素可能有職業、社會階級、性別、種族、生理特質、宗教、地區、經濟等因素存在。唯有針對教育中各種不均等的現象或原因對症下藥,才可以逐漸實現教育促進社會進步與人性改良的理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不平等與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