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音列主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erialism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二十世紀最初的十年間,人類思想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心理學與物理學中,佛洛伊德(S. Freud, 1856~1939)與卜蘭克(M.K.E.L. Planck, 1858~1947)、愛因斯坦(A. Einstein, 1879~1955)等人提出了突破性的理論,使得人類對自己與宇宙的了解產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音樂史上,二十世紀初期也同樣是一個革新的世代,因為音列主義觀念的提出,打破了數百年來西方音樂的基礎:「調性」觀念及大、小調音階體系,使得二十世紀的現代音樂正式發展出有別於傳統音樂的新時代音樂語言。
  音列主義以「十二音列」為主,而首先創作出十二音列體系並加以運用的,就是著名的音樂家荀伯格(A. Schoenberg, 1874~1951)。在荀伯格的觀念中,現代音樂應大膽地進行各種創新的改革以與傳統音樂作出明顯的區別,而傳統音樂是以調性、和聲、旋律等為基礎,現代音樂如要進行徹底的改革,就必須打破這些成規。在經過了許多的試驗後,荀伯格發現,在將一組八度音程內十二個不同的半音予以配列時,音樂最易產生無調的效果,因此便產生了將十二個音完全不重覆使用的一個音列,並進而以此為基礎,達成了以水平和垂直的要素來構成全曲的作曲法。基本上,荀伯格所創作的十二音列作曲技法有下列的特徵:
  1.在調性音樂中,無論是大、小音階或半音階的音樂,都有所謂「中心音」的存在,這些「中心音」因重覆在音樂中出現而產生強調的效果,使聽者產生「調性」的感覺。但在十二音列作曲家的眼中,所有的音都被當作「中心音」來表現,為了避免某些音被強調而產生「調性」,十二音列作曲嚴格限制同一個音不可在一個音列中重覆出現。
  2.十二音列樂曲是以一個十二音列作為旋律與和聲的基礎,但是若整首樂曲都按照原型來使用,難免會產生單調的感覺,因此每種音列還可以做出四種變形:(1)原型的移位(Transposition),(2)倒影(Inversion),(3)逆行(Retro-gradus),(4)逆行的倒影。而倒影、逆行與逆行的倒影均可做出十二種移位,再加上原型的移位,理論上總共有四十八種音形的音列可供選擇。因此當樂曲並不是十分龐大時,作曲家可根據情況的需要,而選擇必要的音列。除了十二音列之外,音列主義中尚有五音列、九音列、十四音列的作品,不過為數甚少。
  大體說來,音列主義可粗分為兩個時期,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分界。在前一段時期內,著名的音樂家除了荀伯格以外,伯格(A. Berg, 1885~1935)與魏本(A. von Webern, 1883~1945)等人也都是重要的作曲家,由於三者均出生於維也納,故也被稱為「新維也納樂派」。從一九四六年起,歐洲作曲界為了彌補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空白,在達木斯塔(Darmstadt)舉行了「國際現代音樂暑期講習會」,開啟了二次大戰後歐洲新音樂的先河。其中以梅湘(O. Messiaen, 1908~1991)、布列茲(P. Boulez, 1925~ )與司塔克豪森(K. Stockhausen, 1928~  )等人對於原有的十二音列技法改革最大,其影響也最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音列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