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大乘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蔡纓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大乘律〕,又作大乘毘尼、菩薩毘尼、菩薩律藏、菩薩調伏藏;與小乘聲聞律相對,即指大乘菩薩所依之修持之律法。
  敘述大乘戒之律典甚多,法經〔眾經目錄〕說有五十部,〔歷代三寶記〕卷十三說有三十一部,〔開元釋教錄〕卷十九收有二十六部等,但總括為梵網與瑜伽二類。
  梵網戒出於〔梵網經卷下〕,包括十重禁戒及四十八輕戒。十重禁戒指(1)殺戒,(2)盜戒,(3)淫戒,(4)妄語戒,(5)酤酒戒,(6)說四眾過戒(四眾可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或指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7)自讚毀他戒,(8)慳惜加毀戒(慳惜財、法,毀謗布施財、法之事),(9)瞋心不受悔戒(起瞋心亦不接受對方之追悔)、(10)謗三寶(佛法僧)戒。這十種,無論自己造作,或教唆他人造作,皆為所禁。四十八輕垢戒則包括不敬師友、食用五辛,飲酒,食肉,不供給請法戒,見病不救等等。但諸經典對輕垢戒之數目不盡相同;〔菩薩地持經〕卷五舉出四十二種,〔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一舉出四十四種,〔菩薩善戒經〕舉出五十種,〔優婆塞戒經〕卷三舉出二十五種。
  瑜伽戒律出於〔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十一,以三聚淨戒為基準。
  三聚淨戒,略稱三聚戒或三聚。聚,種類之義;以此三聚之戒法,無垢清淨,含攝大乘諸戒,圓融無礙,故稱三聚圓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
1.攝律儀戒:又作自性戒,謂一切菩薩得斷除一切惡,含攝諸律儀的法門;為七眾所受之戒,隨其在家、出家之異而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此戒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淨,由於惡覆,故不得顯;今離斷諸惡,則功成德圓。2.攝善法戒:攝持一切菩薩道戒,謂修習一切善法,以迴向無上菩提,如常勤精進,供養三寶,守攝六根,廣行六度等。此戒為報身之因,以其止惡修善,故成報佛之緣。3.攝眾生戒:又作饒益一切有情戒,即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所謂眾生無邊誓願度。又如〔瑜伽戒品〕說:「諸菩薩,依世出世間種種義利,善為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義利。」上列三聚淨戒,為成就大乘果的根本戒;於〔華嚴經〕、〔櫻珞經〕、〔梵網經〕、〔占察經〕等都曾有說明。此三聚淨戒為大乘僧俗之通行戒,大乘僧眾始受攝律儀戒,即受二百五十具足戒,此謂別受,後再總受三聚淨戒,稱通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大乘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