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太網路 - 教育百科
乙 | |
太 | |
網 | |
路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thernet |
日期: | 2003年6月 |
出處: |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美國全錄研究中心發展的隨機存取方式的區域電腦網路。相距一至十公里的電腦經由帶狀同軸電纜互連,每部電腦均以收發器連接到同一條電纜上,可隨機地向通信通道發送訊息。此訊息隨即播散給所有主電腦,但僅有需要該訊息的主電腦才接收它。當多個報文同時傳輸而發生衝突時,則將正在傳輸的訊息作廢,而重傳衝突之訊息。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乙太網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Ethernet |
作者: | 張國恩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乙太網路最早是由全錄(Xerox)所設計的一種10Mbps、基頻式CSMA/CD的網路。這是一種簡單便宜的網路硬體介面,一九七○年末提出之後,一九八○年由Xerox、Intel、DEC共同發表1.0版,一九八二年再發表2.0版,一九八五年由IEEE納入其802區域網路協定的標準中,名為IEEE802.3。 此介面傳輸速度為10Mbps,連線距離長達二.五公里。由於UNIX作業系統直接支援此網路介面及TCP/IP的支援,目前為各型網路普遍採用。 Ethernet在訊號傳輸媒體上的存取控制方式為CSMA/CD協定,亦稱載波感測多重存取(carrier sense multi-access/ collision detect),它的工作原理是當有一臺電腦要在網路上傳送資料時,若遇到別臺電腦在同時間也要傳送資料,訊號便會發生碰撞,發生碰撞後,便會停止傳送,等稍後再嘗試傳送。因此,以這種傳送方式,當整個網路的負荷重時,整體的傳輸效率便會嚴重的下降。 此外,其訊號的偵錯方法則採CRC偵錯碼,若傳輸後資料有遺失或錯誤,便會要求對方重新傳送。因此,接收的資料能確保其正確性。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乙太網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Ethernet |
作者: | 劉春銀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乙太網路(Ethernet)是在1970年代由實驗室發展出來的產品,到1980年代中期成為區域網路中的翹楚;它是由全錄(Xerox)、迪吉多(Digital)和英代爾(Intel)3家公司聯合發展的區域網路。1982年9月29日第一片個人電腦乙太網路卡由3 Com公司出品,但其最初規格是由在Xerox PARC公司服務的Bob Metcalfe所制訂的,他後來轉任職3 Com公司。 乙太網路可將同一建築物內的電腦系統、印表機、工作站、終端機等連結在一起,在一個匯流排拓樸(Topology)中最多可連接1,024個節點(Nodes),它使用基頻通訊,每秒鐘可傳輸10MB資料量,而網路線材則有雙絞線(Twisted Pair)、同軸纜線(Coaxial Cable)和光纖(Fiber Optics)。乙太網路上資料聯結通信協定是CSMA/CD (即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它是OSI的資料連結層與實體層;硬體通信協定則符合IEEE 802.3標準。 CSMA是一些裝置分享資源的技術,它是用來仲裁網路纜線存取權利的一種規則,當某一個節點需要傳送資料時必須先聆聽(Listen Before Talking),以判斷纜線上是否有人正在傳輸,這個動作稱為載波偵測。如果沒有偵測到載波在纜線上,那麼該節點就可以傳送資料到網路上。乙太網路是根據相同的通信禮儀進行交談,用戶彼此間互不侵擾,但偶而會有2個用戶同時說話的窘境,這就是所謂的衝撞。假如某一節點在網路上偵測到衝撞,它會送出一種阻塞(Jamming)的信號以警示其他節點。 在網路上傳送的訊息(Messages),即所謂的訊框(Frames)或封包,其長度在64位元與1,518位元之間,而訊框本身占18位元。乙太網路上每秒可傳輸14,800個封包(每個封包為64位元),而記號環網路(Token Ring)則為30,000個封包,FDDI (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光纖網路則為170,000個封包。 乙太網路發展初期,其可靠性、管理方式與傳輸速率等方面均較記號環網路略遜一籌,但在1990年推出10 Base T新標準及集線器,又使得乙太網路再度以優越的態勢領先區域網路市場,目前其市場占有率為77%。乙太網路可區分為10 Base Standard (Thick) Ethernet、10 Base2 ThinNet、10 Base T Twisted pair、10 Base F Fiber Optic及Fast Ethernet等種類,各種類之分段最長度、每一段最多裝置數量及拓樸都不相同,而使用的線材也有差異。1993年與1994年又推出較快速的乙太網路,即指10 Base X與10 Base VG(AnyLAN),其速度較原來的網路快5至10倍,廠商預計於1995年提供更好的產品。尤其是交換技術和全雙工乙太網路問世後將會使網路市場掀起風潮。 乙太網路雖有22年的歷史,但它在面對各種替代方案的競爭壓力下,仍是人們心中的最愛,並有很高的存活價值。因此,它與VHS及個人電腦將是1970年代產品而跨越21世紀的3項產品。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乙太網路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