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誅討征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誅、討、征、伐之涵義,〔白虎通義‧誅伐篇〕引經據典,作了詳盡的解說:
  1.誅:「誅猶責也,誅其人,責其罪,極其過惡。春秋曰:楚子虔誘蔡侯班,殺之于申。傳曰,誅君之子不立。」「誅」含有譴責、懲罰、殺害之意。「誅君」指罪惡纏身當誅之君,古聖先賢雖主張「興滅國繼絕世」,唯獨不立誅君之子。上文所舉之例,係春秋時代,蔡國國君景侯為太子般娶婦,(春秋三傳皆記為般,白虎通義書為班。)景侯竟與媳婦通姦,太子般憤而殺景侯而自立,是為靈侯。當時楚君以蔡靈侯弒父為由,誘靈侯於申,伏甲飲之,醉而殺之。蓋景侯為誅君,其被弒固罪有應得,而靈侯為誅君之子,不應立之為君,楚藉春秋之義而除之。
  2.伐:「伐者何謂也?伐,擊也,欲言伐擊之也。尚書敘曰:武王伐紂。」〔尚書‧牧誓〕有「不愆于四伐」一句,鄭玄注曰:「伐謂擊刺也,一擊一刺曰一伐。」故伐有伐擊之意。又〔尚書‧秦誓〕序文言「武王伐殷」,含有正義之師整飭軍備,以伐不義之君之意。
  3.討:「討者何謂?討猶除也,欲言臣當掃除弒君之之賊。春秋曰:衛人殺州吁於濮。傳曰其稱人何?討賊之辭也。」可知「討」即討賊,亦即掃除弒君之賊。〔春秋繁露‧王道篇〕云:「春秋之義,臣不討賊非臣也。」上文引「衛人殺州吁於濮」一事,乃春秋衛桓公在位,因見弟州吁驕奢淫逸而罷黜之,州吁逃至國外,聚集衛國逃亡之人,襲殺桓公自立為君。衛人都厭惡他,藉機在濮擊殺州吁。而春秋載此事,不曰殺者之名,而曰「衛人」,其用意乃州吁有弒君之罪,舉國之人皆欲殺之,含有討賊之意。
  4.征:「征者何謂也?征猶正也,欲言其正也,輕重從辭也。尚書大傳曰:誕以爾東征,誅祿甫也。又曰:甲戌我惟征徐戎。」征就是正的意思,是上對下的關係,當諸侯有罪時,天子討之以正,就叫作「征」。上文提及〔尚書‧大誥〕載有周公東征,誅武庚祿甫及〔尚書‧費誓〕亦有伯禽率師東征徐戎之事,皆有上伐下之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誅討征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