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佛利亞舞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olia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曲名。文藝復興時期流傳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地的慢速三拍子舞曲。這種舞蹈音樂用吉他、響板、笛子演奏,給人有嘈雜與喧鬧之感。據1611年西班牙人在書中記錄的佛利亞舞很清楚描述手的動作、響板、舞步與音樂的配合。舞步的組合包括崁步(pas de bourée)、切步(coupé)和擊腿(battement),舞者亦可加入展技動作如單足旋轉(pirouette)或其他複雜的動作等。通常舞蹈的中段為全舞之高潮,雖然漸漸回歸平靜。哈德Sebastian de Covarrubias的描寫:佛利亞舞演出常伴隨著Sonajas(一種有指環,類似銅鈸的小型樂器)的喧雜敲擊聲,有時舞者會騎在別的舞者肩上,有的舞者還男扮女裝,他們穿著光袖子的服飾,有時旋轉,有時狂舞,讓人看來有一種狂亂之感。佛利亞這字是多斯加尼文(Tuscan),意為空蕩、發狂和失去神智。有些音樂學者認為它是鄉村節慶及慶祝土地豐收的舞蹈,也有學者把它與莫里斯舞連在一起。佛利亞舞在十七世紀早期傳入義大利,後又成為法王路易十四時期的宮廷舞之一,但為因應宮廷,它已轉變成法國風格,失去了原來之狂野特色。現存於法國宮廷中之一首《西班牙佛利亞舞》(Folia d´Espagne)音樂為3拍子,樂段16小節長,重複四∼六次,可用即興變奏。在富伊葉(R. A. Feuillet, 1675-1710)的《Chorégraphie 1700》一書中清楚描述著佛利亞舞;其手動作、響板、舞步與音樂之配合。舞步組合有崁步(Pas de bourée)、切步(caupé)和擊腿(b-attements),舞者尚可加入展技動作,如單足旋轉(Pirouettes)或更複雜動作。而舞之中段大卻最高潮、再漸回歸平靜。哈德遜(Richard Hudson)是近代專門研究佛利亞舞曲的音樂學者,至於它的舞蹈形式仍然等待舞蹈研究學者及舞蹈家作更深一層的挖掘和討論。曾創作佛利亞舞曲的音樂家包括:符雷斯可巴第(Girolano Frescobaldi, 1583-1643)、柯賴里(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馬瑞(Marin Marais, 1656-1728)狄翁格貝爾特(Jean-Henri D´Anglebert, 1635-1757)、李斯特(Frang Liszt, 1811-1886)和拉赫瑪尼諾夫(Srege Rachmaninov, 1873-1943)等。
參照: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王沛綸編著《The Concise Dictionary of Music》民國八十四年。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佛利亞舞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