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講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ú jiǎng |
解釋:
唐代的說唱文學。唐代僧人根據佛經的內容加以鋪陳演義,以通俗有趣的說唱方式向在家人宣揚佛法。《資治通鑑.卷二四三.唐紀五十九.敬宗寶曆二年》:「上幸興福寺,觀沙門文漵俗講。」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俗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鄭阿財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俗講」是指佛教誘導尚未出家的俗人所進行的通俗講經;因其有別於正式嚴謹的講經,故稱俗講。正式的講經,較重學理探討,俗講則旨在信仰的推廣。唐‧宗密(780~841)〔圓覺經大疏鈔卷二〕:「況此北方人,百年已來,俗講之流,多是別誦後人造,順合俗心之文,作聲聞諷詠。每上講說,言百分中,無一言是經是法。設導者經,亦是亂引雜用,不依本血脈之義,連環講之。」又據〔續高僧傳卷二十‧善伏傳〕載,善伏於貞觀三年(629)曾在常州義興(江蘇宜興)聽俗講,其後皈依佛教。可知俗講自初唐以來,即已普遍盛行於各地。當時以長安為中心,定時奉敕舉行,各地寺院也在四季定期舉行。地方上俗講與唱導相差不多,而俗講僧、說法師、邑師、化俗師等為數甚多;五代亦極為風行,直至北宋因政治因素始遭禁絕。 根據今所得見的敦煌文獻與其他史料,俗講開講的佛經,以〔法華〕、〔金剛〕、〔華嚴〕、〔般若〕、〔維摩〕、〔阿彌陀〕、〔無常〕等經較為常見。至俗講的儀式、程序等具體情形,敦煌文獻P.3849及S.4417存有〔溫室經〕及〔維摩經〕的俗講儀式,如P.3849:「夫為俗講:先作梵,了;次念菩薩兩聲 ,說押座了;索唱 〔溫室經〕,法師唱釋經題,了;念佛一聲,了;便說開經,了;便說莊嚴,了;念佛一聲,便一一說其經題名字,了;便說經本文,了;便說十波羅蜜等,了;便念佛贊,了;便發願,了;便又念佛一會,了;便迴向發願取散云云。已後便開〔維摩經〕。講〔維摩〕:先作梵,次念觀世音菩薩三兩聲;便說押座,了;便索唱經文,了;法師自說經題;了;便說開讚,了;便莊嚴,了;便念佛一兩聲,了;法師科三分經文,了;念佛一兩聲,便一一說其經題名字,了;便入經說緣喻;便念佛讚,了;便施主各發願,了;便迴向發願取散。」 俗講開講的僧人,稱為俗講僧;俗講的內容底本稱之為俗講經文,省稱「講經文」,唐五代盛行後,又稱之為「變文」。蓋以俗講是將嚴肅的經文,轉變為通俗的體裁與淺近的語言來解說佛經內容。今敦煌文獻中保存有〔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等俗講經文多種,此一發現既提供俗講的具體面貌,又為宋元話本、寶卷一類的俗文學作品找到源頭。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俗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