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隱修學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cole de l'Ermitage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隱修學校又名理想學校(Good School),為當代比利時教育家德可樂利(O. Decroly, 1871~1932)所創立的學校名稱。隱修學校是基於兒童本位教育思想所建立的新式實驗學校,注重自然與實物教學。學校建於校園廣闊的市郊鄉村,在校園中學生可以垂釣、飼養家畜、種植花草等,幾乎完全與大自然為伴。
  在教育史中,德可樂利並不是思想的創發者,但他通常在實際經驗中去實驗新的教育思想。他的名句「以生活為主的生活教育」(education for life by living),足可標示出他的教育觀點。基本上,德可樂利的教育原則是「生物社會性」(biosocial)與「生物物理性」(biophysical)的。他認為:(1)兒童是有生命的機體,他必須為社會生活作準備,而教育必須提供他準備,以獲得幸福;(2)兒童是一個有生命的、成長中的整體,因此每個年齡階段的兒童都是不同的;(3)相同年齡的兒童彼此間也有所不同;(4)有些興趣特別適合於某個年齡,這些興趣也主導了兒童的心智活動;(5)兒童最具潛能的活動是「動作」(motor),若這些動作可以受到激勵並獲得智力的支配,這些動作的活動將必然地與所有其他的活動連成一氣。
  前述五個教育原則,正是德可樂利所認為的「理想學校」的基礎。這種理想學校包括了下列的特徵:(1)學校是建立於自然環境中,接近自然,讓兒童生活在他學習的環境中;(2)學校不要太大,它應該是男女合校的,學生從四到十九歲;(3)教室應該是工作室與實驗室;(4)學校的師資應該是教育者(educators)而非只是「教師」(teachers),除了主動、有智慧、具有創造想像力外,他們還要愛孩子,必須願意且渴望了解學生;(5)在學校課程安排方面,早上時間可用於算術、閱讀與書寫與拼字上,這些練習都應該由遊戲來開始,至於早上其他的時間則應用於不同的活動上,如進行觀察、比較與聯想、繪畫、歌唱與身體的活動等;下午的時間則可用於勞動工作與外國語的學習。在兒童的學習中,無論個人的或團體的勞動工作都應該重視,尤其後者可培養兒童的合作心;(6)為了培養兒童自動自發與自信心,兒童應該對他們的同學發表演講,經過老師的同意,講題可由兒童自行挑選,通常與上課時觀察與聯想所得有關;(7)有時早上可以進行有計畫的遠足與參觀訪問;(8)父母應該與學校建立密切的關係,熟悉與自己孩子教育有關的問題,並且也清楚學校的目標、期望、教育方法及程序;(9)學校教育應該不拘形式,整個教育系統應該顧及學生的心智,唯有如此,兒童才可能習得自制與自律。
  隱修學校即是德可樂利依據上列的教育原則及特色於一九○七年所建立的著名學校。在建校之初,這所學校與其他新式實驗學校一樣都曾遭遇經濟上的困難,但是這種經濟困難後來卻被轉化為一種「資產」。正因有著如此的困難存在,愈使得該校的支持者能繼續堅持自己的理想,自發地為學校作出貢獻。該校學生人數於創校時雖不多,但是嗣後卻穩定成長,至德可樂利於一九三二年去世止,該校學生人數已大約有二百五十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隱修學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