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空間 - 教育百科
個 | |
人 | |
空 | |
間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ersonal Space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個人空間是環繞在個人身體周圍的空間,任何外人對於此空間的侵入,會使個人感覺受到侵犯,導致不安的情緒。個人空間經常被比喻為包圍在人身體周圍的氣泡,但是前後左右的距離可能不同。個人空間和領域行為都是用來調節人際界線;個人空間隨著人而移動,而領域通常是固定在某一空間之中。 個人空間常與眼神、手勢及身體動作相互補足,以調解適當的社會互動。影響個人空間的因素有三: (1)個人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種族、社經地位與文化背景等。 (2)人際因素、人與人之間喜歡的程度、團體的組成與地位。 (3)情境因素,活動性質、私密或公共場合、座椅的安排等。 個人空間提供自我保護,做為與他人的身體或情緒威脅的緩衝。個人空間也可成為人際間相互吸引的表達;鄰近總是和友誼連結在一起,而適當的個人空間也有助於說服力的提高。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個人空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Personal Space |
作者: | 盧玉珍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拉邦動作分析名詞。其動作一般傾向於姿態類,此類動作較強調個人身體四周的球狀空間。 |
|
參照: Rudolf von Laban《The Language of Movement》1974.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個人空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Personal Space |
作者: | 賈馥茗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個人空間即一個人身體活動周旋的空間會隨著個人移動,但在內心卻不容許別人侵入,否則會覺得不安或不適。也就是在面對面或並列的相處情境中,個人和別人之間習慣性所保持的距離。 個人空間較小的,無論面對面成並列,多喜與人相當接近,並列時可能倚靠在對方身上,但也因人而異。個人空間較大的不喜別人過分接近自己,如果遇到此種情況,除了覺得不安外,甚至感到對方的壓力。 研究者測量個人空間的方法,或者直接觀察二人接近時的距離,或者詢問與人接近時經常保持的距離。至目前為止,所發現的個人空間差距極大,有四種情形較為明顯:(1)物理情境:在較小的房間內或角落中,個人與別人所保持的距離大於大房間或開闊的空間。可能因受空間小的限制,下意識的擴展獨占的空間;(2)心理因素:對所喜歡的人或以為對方與自己有相似之處時,所保持的個人空間較小;(3)年齡:兩歲至六歲兒童的個人空間差異較大;六至十二歲間兒童隨年齡增加,個人空間亦加大;(4)經驗:受文化習俗的影響,一個文化系統可能習於與人保持較大的距離;另一個文化系統則習於與人接近。其次受成人影響,父母習慣於和人保持近或遠距離的,子女也表現出同樣的趨向。又在性別中,年齡相近的女性比男性的個人空間較小,即與人的距離較近。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個人空間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