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八年研究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ight-Year Study
作者: 周淑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八年研究」係美國進步主義教育協會的「學校與大學關係委員會」(Commission on the Relation of School and College of the Progressive Education Association)所贊助,由泰勒(R.W. Tyler)主持的一項大型研究,研究期間由一九三三至一九四○年為止,共計八年。此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受大學入學規定所限制的高中生進入大學後的表現,與受到限制的學生相較,孰優孰劣;藉此探討參加此項研究的三十所學校,其所採用的某些革新課程和教學策略的效果。
  此研究正值一九三○年代美國進步主義教育盛行的時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各項測驗工具蓬勃發展。泰勒本人即投身進步主義運動,而三十所實驗學校的目的之一即是實施進步主義教育的理念;師生合作進行課程計畫、課程要反映年輕人所關心的及社會所要求的技能與知識、學生要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注意個體的身體、心智、情緒等各個層面的發展。在此研究中,著重測量學生的成就,包括學業成就、社會態度、有效思考型式的發展等,將研究集中在直接測量學生成就。研究的進行是以實驗組與控制組各一千四百七十五名高中畢業生為對象,受試者的年齡、性別、學術性向測驗成績、家庭與社會背景、興趣及未來進路各不同。在研究人員追蹤學生一至四年後,所得的結論是:實驗學校的學生在大學的學業表現較佳,而促使表現較佳的因素中如系統思考、客觀思考、好奇心、學習動力以及對世界事務的關心程度皆較高。
  在這個大型研究中有不同的委員會與諮詢組織在協助實驗學校解決各項問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泰勒本人所主持的評鑑小組。藉此,泰勒得以考驗及證明其教育評鑑的觀念。由於泰勒將評鑑界定為「確定目標是否達成」的過程,所以評鑑人員即是在協助課程發展人員釐清學生透過課程實施所產生的行為,確定學生是否達成預定的課程目標。這與間接測量學校的教學品質、圖書館藏書量及社區參與等層面全然不同。再者,泰勒的評鑑不需涉及個別學生分數差的信度,同時,其評鑑所涵蓋的結果變項比參照常模測驗所涵蓋的範圍更廣。
  這個小組不只發展出新的測驗工具以測量價值、態度、技能等各項領域,也引導教師確認評鑑必須奠基於目標的清晰陳述,而評鑑應該是一連續的、統整的課程計畫過程的一部分。這些論點受到當時教育界的接納,影響日後教育評鑑的發展。此外,對於課程內容的改革亦頗有建樹,是以迄今成為課程與評鑑上相當受重視的一項研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八年研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