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南宋攘夷思想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南宋學者無論事功派或道學派均反對和議;道學派以朱熹為代表,事功派以陳亮為代表。朱熹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上書論宋、金之關係,認為議和者有百害而無一利。就義理言:「夫金虜於我有不共戴天之,則其不可和也義理明矣。」就利害言:「和議不廢,則人存苟安之心。」「今日講和之說不罷,則陛下之勵志必淺,大臣之任責必輕,將士之赴功必緩,官人百吏之奉承必不能悉其心力,以聽上之所欲為。然則本根終欲何時而固,形勢終欲何時而成,恢復又何時而可圖,守備又何時而可恃哉!其不可冀明矣。」就形勢言:「則我恃求和之策,彼操和戰之權。」「少懦則以和要我,而我不敢動;力足則大舉深入,而我不及支。蓋彼以從容制和,而其操術常行乎和之外,是以利伸否蟠而進退皆得,而我方且仰首於人,以聽和與不和之命。謀國者惟恐失虜人之驩,而不為久遠之計,進則失中原事機之會,退則沮忠臣義士之心,自必陷於進退皆失之境。」故朱熹認為欲免此弊,「惟有講明義理,定計復,任賢攘夷,不可立開戰端,而必須放棄和議」。「夫講學所以明理而導之於前,定計所以養氣而督之於後,任賢所以修政而經緯乎其中,天下之事,無出乎此者矣。」此與陳同甫(亮)上孝宗皇帝書所云:「嚴夷夏之防,明春秋大義」,反對苟安之和議,其言論同揆,未嘗小異。同甫又論宋代中央集權之失,與葉適(水心)之政論,亦相契合。故南宋學者治學論政,與北宋學者著重點不同,北宋以尊王為中心,南宋則以復仇攘夷為中心。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南宋攘夷思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