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吳偉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oodworth, Robert Session
作者: 黃玉清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吳偉士(1869~1962)是美國心理學家,出生於美國麻州貝丘鎮(Belchertown, Massachusetts)。於一八九一年自安赫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畢業,一八九六年,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一八九九年,獲頒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三年間,曾擔任紐約水鎮高中數學教師;一八九三至一八九五年間,在肯薩斯州華西朋學院擔任數學講師;一八九七至一八九八年間,應聘為哈佛醫學院生理學講師;一八九九至一九○二年間,在紐約擔任大學與貝陸瓦醫學院生理學講師;一九○二至一九○三年間,任利物浦大學生理學演示員;自一九○三年後,歷任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講師、教授、名譽教授等。此外,亦曾擔任心理索引(Psychological Index)助理編輯,心理學文獻(Archives of Psychology)編輯,美國心理學會會長,心理公司(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總裁、社會科學研究協會(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會長等職。
  吳偉士一生奉獻於心理學研究,成就非凡。在卡泰爾(J.M. Cattell)的指導之下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師徒兩人與桑代克共同開創日後被稱為功能主義的「哥倫比亞學派」,與杜威(J.Dewey)、安傑爾(J.R.Angell)、米德等人所領導的「芝加哥學派」,同是二十世紀初期關切心理活動中適應特質的功能主義者。他們是承襲後來由詹姆斯(W. James)引進美國的德國結構主義觀念。一九○一年,吳偉士與桑代克(E.L. Thorndike)攜手合作一項著名的學習轉移實驗研究;他們證實重複練習或使用不會增強心理技巧,唯有具備相同元素的學習特質會產生轉移作用。他認為學習理論應該解釋學習功能轉移的現象,並解釋在學習方面,人們面對新問題時有應用舊經驗的事實。
  吳偉士相信記憶訓練比記憶練習呈現更多轉移的效果,他應用實驗去驗證他的假設,結果發現確實如其所料。他的許多著作都呈現功能取向的觀點,因此自稱他的心理學是動態心理學,強調動機在了解行為上的重要性。吳偉士也強調心理學研究必須考慮個體對自己行為的決定作用,因此他把行為主義學派所主張的刺激-反應論修正為刺激-個體-反應論。他認為心理學應含括生理的與社會的變項,並兼採行為主義學派與內省學派的優點,排除兩派在資料上老死不相往來的傳統障礙。
  吳偉士在技術性報告之外,出版了許多頗有水準的心理學教科書:〔當代心理學派〕(Contempory Schools of Psychology)一書流傳甚廣,主要在分析各種學派的思想;〔實驗心理學〕(Experimental Psychology)一書自一九三八年出版之後,直到一九五○年代為止,一直是眾所尊崇的標準範本,對記憶、感覺、知覺、思維等理論有深刻的解析。終其一生,吳偉士自由遊走於心理學各領域,勇於突破舊格局,無畏於試探新領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吳偉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