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古埃及檔案管理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劉群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古埃及在西元前3500年就有了象形文字,或叫聖書字(Hieroglyphics),通常刻在金字塔、廟壁上,或繪寫在石器、陶器上。從西元前3000年第一王朝起,紙草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埃及人用毛筆和墨水在上面記錄,並作為檔案保存起來。主要收藏機構有法老檔案館、宰相檔案館和神廟檔案館。
  法老是埃及的最高統治者,在他的宮殿裏有專門的檔案館收藏國家最重要的政治和經濟檔案、法老的起居註及別國國王致法老的信件等。1885年在開羅以南的泰勒阿馬爾奈發現一處法老檔案館遺址,為第18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西元前1378至前1362年在位)所建。庫房占用了兩間多地下室,但曾被盜過,祇發現360塊楔形文字泥板文書,其中有巴比倫王、米坦尼王、赫梯王、亞述王等給法老的信件。
  宰相檔案館設在宰相的官邸裡,收藏國家內部管理方面的檔案,主要是法律皮卷,還有土地納稅人名單、土地賞賜紀錄、收支帳簿、地方長官的報告、遺囑副本、居民申請書和申訴書等。
  神廟檔案館一般由祭司掌管,收藏關於管理神廟占有土地及其財產的經濟文件,祭司組織的行政文件,以及文學作品、科學作品和編年記等圖書,因此也可稱之為檔案圖書館。發現的遺址有卡呼恩神廟檔案館,保存下來的有公文、信件、遺囑、報表、日記、收據等。
  西元前332年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侵入埃及,結束了古埃及的歷史。留存至今的古埃及檔案主要是石刻、泥板,紙草因不耐久及毀於戰火,留下來的為數甚少,成為各國收藏機構的珍品。著名的紙草檔案有:伊浦味陳辭。因藏於荷蘭萊頓博物館故亦稱萊頓紙草,發現於孟斐斯附近的薩卡拉墓地。內容是描述中王國末期的一次貧民和奴隸起義,還提到起義者打開檔案庫,取走文件的情節。
  都靈紙草。因存於義大利都靈的埃及博物館而得名。由16片紙草粘連而成,記載了19王朝前各王朝法老的名單及在位年月日,對確定古埃及的歷史編年有重要價值。
  哈里斯大紙草。1855年在底比斯近郊的墓室中發現,後為英國人哈里斯所獲,故名。由79張紙草粘成,約長40米,為流傳下來最長的紙草檔案。是以垃美西斯三世(西元前1204-前1173年)的名義發表的文告,並有描繪法老祈禱的插圖。寫成於拉美西斯四世時期,用僧體文的新埃及語。是研究新王國末期經濟史的珍貴史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古埃及檔案管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