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染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ㄧㄤㄅㄨˋㄏㄨㄛˋㄑㄧˊㄊㄚㄉㄨㄥ西˙ㄒㄧㄐㄧㄚㄕㄤˋㄧㄢˊㄙㄜˋㄖㄨˊ:「ㄒㄧˇㄖㄢˇ」、「ㄖㄢˇㄈㄚˇ」、「ㄧㄣˋㄖㄢˇ」、「ㄖㄢˇㄙㄜˋ」。
  2. ㄓㄢㄓㄠˊㄕㄡˋㄧㄥˇㄒㄧㄤˇㄖㄨˊ:「ㄍㄢˇㄖㄢˇ」、「ㄓㄢㄖㄢˇ」、「ㄧˋㄔㄣˊㄅㄨˋㄖㄢˇ」。
  3. ㄏㄨㄢˋㄉㄜˊㄖㄨˊ:「ㄖㄢˇㄅㄧㄥˋ」。
  4. ㄋㄢˊㄋㄩˇㄐㄧㄢ˙ㄉㄜㄅㄨˊㄓㄥˋㄔㄤˊㄍㄨㄢㄒㄧˋㄖㄨˊ:「ㄊㄚ˙ㄇㄣㄌㄧㄤˇㄖㄣˊㄧㄡˇㄖㄢ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染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ǎn
解釋:
  1. 用顏料使東西沾上顏色。
    【例】染布、染髮、染色
  2. 書畫時著色落墨。
    【例】渲染、點染
  3. 沾著、沾惹。
    【例】一塵不染
  4. 感受、罹患。
    【例】傳染、身染重病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ǎn
解釋:
[動]
1.著色於布帛等物體上。如:「染布」、「染絲帛」。
2.書畫時著色落墨。如:「揮染」、「灑染」。唐.蔣防《霍小玉傳》:「生素多才思,授筆成章。……染畢,命藏於寶篋之內。」
3.沾著、沾汙。如:「一塵不染」。宋.王安石〈送和甫至龍安微雨因寄吳氏女子〉詩:「荒煙涼雨助人悲,淚染衣巾不自知。」
4.感受、感染。如:「熏染」、「傳染」。《晉書.卷八八.孝友傳.庾袞傳》:「始疑疫癘之不相染也。」《董西廂》卷七:「妾未知姐姐所染何患,當以藥理之。」
[名]
1.男女間的不正常關係。如:「兩人有染」。
2.姓。如晉代有染閔。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jiám/liám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沾染。指人與人之間因為互相接觸,使行為、習慣影響。
  2. [[動] ] 傳染。指疾病由一個體侵入另一個體。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著色在物體上,使其改變原來的顏色。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著色於布帛上。如:「染布」。《說文解字.木部》:「染,以繒染為色。」《周禮.天官.染人》:「染人,掌染絲帛。」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二三.雜記上.機神廟》:「相傳河南子某者,遷居錢塘,始教民織染,至今父子並祀,奉為機神。」

2. 書畫時,著色落墨。如:「揮染」。唐.蔣防《霍小玉傳》:「生素多才思,授筆成章。……染畢,命藏於寶篋之內。」明.陶宗儀《輟耕錄.卷一八.叙畫》:「筆墨超絕,傳染得宜,意趣有餘者,謂之妙品。」

3. 浸溼、玷汙。《字彙.木部》:「染,汙也。」《左傳.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清.洪昇《長生殿》第一一齣:「清光獨把良宵占,經萬古纖塵不染。」

4. 沾惹、感染。如:「染上毒癮」。《晉書.卷八八.孝友列傳.庾袞》:「始疑疫癘之不相染也。」《董西廂》卷七:「妾未知姐姐所染何患,當以藥理之。」

5. 牽連。《後漢書.卷七八.宦者列傳.序》:「因復大考鉤黨,轉相誣染。」《資治通鑑.卷五五.漢紀四七.桓帝延熹九年》:「時黨人獄所染逮者,皆天下名賢。」

6. 男女間之不正常關係。《三國演義》第一三回:「聞郭將軍與李司馬夫人有染,其情甚密。」《水滸傳》第六九回:「小弟舊在東平府時,與院子裡一個娼妓有染,喚做李瑞蘭。」

7. 姓。如晉代有染閔。

注音: ㄖㄢ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染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