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安德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nderson, Charles Arnold
作者: 蔡清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安德生(1907~1990)是近年來比較教育學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如創辦美國第一個比較教育中心(即芝加哥大學比較教育中心)並擔任主任(1958~1972),擔任〔比較教育評論〕(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CER)編輯委員多年,擔任美國比較及國際教育學會(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ociety, CIES)一九六二至六六年度之會長,旗下門生多為當今美國比較教育學界之領導人物,其中擔任CER主編二人(P.G. Altbach, E. Epstein)、當選CIES會長者三人(P. Foster, E. Epstein, S. Heyneman),一九八六年當選CIES的首任榮譽會員(每年僅選出對該領域有傑出終生貢獻的學者一至二人)等,足見其影響。
  安氏出生於美國北達科達州農村,父親為醫生,其成長的環境使得安氏對於鄉村乃至於大眾生活之福祉頗為關切,對其日後堅信漸進改革(gradualist)而非全盤改造(transformationist)的社會觀,影響極大。在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時即受教於美國社會學大師索羅金(Pitirim Sorokin);畢業後追隨其師先後在明尼蘇達大學、哈佛大學任教(1925~1935)。一九三五年離開哈佛大學,因認為在索羅金之下,其學術領域已難再突破。其後,先後在愛阿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 at Ames)、肯德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任教;在愛阿華州立大學時,認識其妻,著名的教育經濟學家鮑滿(Mary Jean Bowman),以及諾貝爾獎得主,有教育經濟學之父美譽的舒茲(Theodore Shultz),研究領域以鄉村社會學(Rural Sociology)為主,擔任〔美國社會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AJS)之主編。在肯德基大學時期,研究領域已經轉移到人口與教育之關係,並兼論其他國家教育發展之問題。一九五八年,放棄其在社會學界三十餘年之努力,任芝加哥大學比較教育中心主任,直到一九七二年退休為止。
  安氏在社會學界量化(quantitative)研究之學術背景,在比較教育學界造成不少影響。其門生兼多年好友福斯特(Philip Foster)曾歸納出其對比較教育之貢獻有以下三點:(1)安氏雖然對「數字」的運用得心應手,可是深知量化研究有所窮,故仍堅信各國文化傳統之重要性;(2)對社會流動與教育之間的關係頗為注意,其發表之多篇論文開啟日後研究教育與社會階層化(educatio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之先河;(3)對低度開發國家教育發展之看法發人深省,認為由中央層級的技術官僚決定發展的策略並不正確,在社會及政治架構未能相應配合下即貿然實施之教育建設,其成效令人懷疑。因此安氏是一九六○年代少數公然反對「人力規劃」(manpower planning)與「中央制定教育策略」(centralized educational strategies)的學者之一。此外,認為不必發展一套「比較教育研究方法論」;由於其社會學背景,加上與經濟學者之互動頻繁,只要其他社會科學學門之某種研究方法有助於發掘教育發展上之問題,均可作為比較教育之研究方法。
  安氏從未寫過專著,因思緒極快,興趣又廣,樂於以篇幅較小之論文呈現其論點,而其論文卻多為經典之作。安氏喜直言批評當道,不隨流俗或熱門學說,故學界有「牛蠅」(gadfly)之暱稱。安氏又對獎勵後學不遺餘力,在芝加哥大學比較教育中心主任任內,以其不齒向人開口要錢之個性,仍然撙節開支以支持研究生進行各項研究工作。以我就是喜歡學生為口頭禪,但其對指導研究生論文極為嚴格,措詞極為凌厲。安德生具有傳統知識分子的風範,足為比較教育甚至整個學術界之楷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安德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