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發展 - 教育百科
教 | |
學 | |
發 | |
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
作者: | 田耐青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美國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ECT)於一九七九年將教學發展定義為「一個系統化的方法,用以設計、製作、評鑑和利用整體的教學系統,包括所有合宜的組成要素以及管理其運作的一個模式。」舉例而言,一位學校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及學習者特性,遵照教學理論,規劃可資利用的教學資源,完成教學計畫。將此教學計畫在課堂上付諸實施,並依據學生的反應評鑑、修正該教學計畫。這樣的一個過程可稱為教學發展,而這個過程的產品則是學習效果的提升。莫蘭達等人(M. Molenda, R. Heinich and J.D. Russell)(1989)則以程序來說明教學發展的內涵為「分析需求、決定內容、設定教學目的、設計達到目標應採用的教材、以及試用並根據學習者的成果修定計畫的過程」。莫蘭達等人的理念與AECT的定義相符合。 教學發展的觀念自七○年代以來,在歐美漸受重視,在教育界、工商業及軍中都廣被使用。我國近年來也有發展,如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及國立空中大學均發展出其獨特的教學發展模式,即板橋模式及空大模式。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的任務之一即是與國立編譯館合作編輯國小教科書。研習會為使會內各部門充分發揮功能;以收相輔相成之效,也發展出一套教學發展模式。詳述如下。(1)計畫:成立研究發展委員會;收集及分析本國及國外資料;進行調查與需求預估。(2)設計:擬定課程目標;建立基本課程模式;建立課程模式流程圖;建立課程結構、組織與評量之原則;設計教學媒體。(3)發展:草擬課程內容;草擬學習活動;製作臨時性教學媒體;修正臨時教材;印製臨時教材。(4)實驗與評量:實驗、評量並修正教材(總共進行三次)。(5)實行:在師範院校舉行研習會;推廣已定案之新課程;全面訓練教師。 我國空中大學於民國七十五年正式開播,它的特色在於透過電視、廣播等大眾傳播媒體來教學,期能滿足社會大眾的進修需求。為了能將教師的教材轉換成電視、廣播教學節目,以及設計作業、安排面授及評量,空大綜合教學發展設計領域的各種模式及理論,配合空大本身的考量,並經過多次修正,發展成空大特有的教學發展模式。其模式包含分析、設計、發展、教學及評鑑等五個階段,詳述如下。(1)分析:辨認學科特性及與其相關學科之關係;蒐集與學科相關之資料;分析學生特性;研擬學科內容;規劃工作進度。(2)設計:訂定學科目標;確定單元主題;組織內容架構;界定學生起點行為;選擇教學媒體。(3)發展:撰寫自學式教材;製作視聽媒體;測試媒體教材;研擬評量活動;設計面授教學;撰寫選課指引;設計補充教材。(4)教學:實施教學活動。(5)評鑑:教學成果評鑑;教材評鑑;教學活動評鑑。 由上可知教學發展雖然會因為使用情境的不同(如空大與研習會的例子)而有一些相異之處;但其所涵蓋的層面大致不外分析、設計、發展、實驗、評鑑、修正及推廣等。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學發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