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教育工學 - 教育百科
ˋ
ˋ
ˊ
  • 漢語拼音 jiào yù gōng xué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ào yù gōng xué
解釋:
1.以科學、技術和行為心理學等知識為基礎,並以適當的技術將傳播媒體運用到教育上,以增進教學效果的一門學問。
2.一方面以物理學、機械工程學的知識技術設計教學器材;另一方面用心理學的原理、原則以解決實際教學問題,二者合稱為「教育工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教育工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ducational Technology
作者: 田耐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一詞的英文為education,其拉丁原文僅為培養或養育子女的意義,後因文化進展,思想逐漸豐富,其內涵逐漸擴充。今日廣義的教育理念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三者,狹義的教育則指學校教育。工學或技學一詞的英文為technology,它是科學知識實用化的過程,其目的在於運用科學知識改進現實事物或解決實際問題。雖然為了要達到目的,經常需致力於工具或硬體的改進,然而工具或硬體只是其產品,並不能代表工學的全部意義,工學本身還包括技術、方法與過程的改變。工學在本質上是一門研究如何將科學知識應用於實用目的的應用科學。故教育工學就是一門研究如何將科學知識應用於改進教育現況及解決教育問題的應用科學。
  中外對教育工學下定義者極多,茲介紹數個經過嚴謹修訂且廣被採納的定義如下。
  美國教育工學的專業與學術團體,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ECT),於一九六三年成立「定義與術語委員會」,經過十多年的推究、澄清,終於一九七七年修正教育工學的定義為「一種有系統的整合人員、過程、想法、設施及組織的複雜程序,其目的在於分析人類學習的各種問題,並設計、執行、評估和管理問題解決之道。」其範疇如下表(AECT, 1977):
  
  國內學者張霄亭(民六五)視教育工學是以工學、科學、行為心理學等知識理論與技術為基礎,而以適當的研究系統、方法、傳播媒體用在教育上,以解決教育上所有的問題,進而控制、啟發、創造有效的學習,期以達到最大的教育效果。
  國內學者朱則剛(民八二)以敘述性理論研究法,分析文獻並探究歷史,以研討教育工學領域的發展與派典演化。他將教育工學詮釋為一個學術與實務並重的應用科學領域,主要在研究如何將各種有關學習與教學的知識、方法、技術及工具,有系統的運用於解決有關人類學習的各種問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工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Educational Technology
作者: 張霄亭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工學是由英文Educational Technology一詞翻譯而來,也有人譯為教育科技、教育技術、教育工藝學等等,整體而言,仍以教育工學的名稱較為適宜及普遍。
  教育工學,是以工學、科學、心理學、與各教學,學習理論爭知識和技術為基礎,而以適當的研究、系統、方法、發展、組織、管理、評鑑及學習資源與媒體等,應用在教育上,以解決教育上所有的問題,進而控制、啟發、創造有效的學習,期以達到最大的教育效果。
  所謂工學(Technology):「是由科學理論與技術的發展,所形成的系統、組織、程序、分析、方法、研究與發展等等多方面,思想、理論、技術、藝術的結合體系。」簡言之,教育工學便是此種工學在教育上的應用。
  教育工學的範圍很廣,分研究範圍與實踐範圍。在理工學方面有關工業技術、資料科學、人類行為的生理、生態學等研究,以及行為科學、教育科學方面之各科心理學理論、傳播理論、視聽理論、媒體理論、模式與方法、行為理論、學習理論、團體理論、人體工學等的成果之應用研究,均包括在研究範圍。凡教育行政上與教學上的活動實踐,均包括在實踐範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教育工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