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心理分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sychoanalysis
作者: 王淑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心理分析」(又譯為「精神分析」)是奧地利精神醫學家佛洛依德(S.Freud, 1856~1939)所創,於二十世紀初提出,如其著作〔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 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 Life, 1901]、〔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等。當時(1902)佛洛依德並邀維也納的精神科醫師,每週三聚會一次,討論心理分析的理論與應用,此即所謂「星期三心理學研究社」(Psychological Wednesday Society),許多學者陸續加入。至一九○八年,召開首屆世界心理分析大會,心理分析逐漸建立起學術地位。爾後再由佛洛依德傳入美國,一九一一年成立了美國心理分析協會。但此時漸有原屬同一學派之學者對佛洛依德的理論提出質疑,如容格(C.G. Jung, 1875~1961)、阿德勒(A. Adler, 1870~1937)等,於是佛洛依德再出版有關心理分析之學術論著,為自己辯護及再次鞏固其理論。如:〔心理分析運動史〕(A History of Psychloanalytic Movement, 1914)、〔心理分析導論〕(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1917)。佛洛依德(1916)曾說:「心理分析包含三個主題,即:是一門普通的心理學,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是一項研究的方法學,三者環環相扣。」在最初發展期間,心理分析觀點的宣揚,猶如政治運動,影響及心理醫生(含心理治療者及臨床心理學者)、社會工作者的訓練。至今心理學界都承認兩項事賞,其一是心理分析學派是二十世紀心理學發展中最早的,故可稱為是心理學史上的第一勢力;其二,雖然心理學日後仍發展出不同或反對的學派,但二十世紀整個心理學的發展,甚至社會文化的發展都受到心理分析學的影響。
  佛洛依德創建心理分析理論最主要的假定(或主張)如下:
1.心理分析不只是一種心理病理學,而是一門普通心理學,不只是研究「不正常的」心理現象,而是研究正常至不正常之間持續不斷的心理功能。在歸因上,探討整個嬰幼兒期、兒童期至成年期的連續發展,並找出影響心理生活各力面的原因,主要如動機性的本能「驅力」(Drives, the libido)之功能,以及動機的衝突。佛洛依德最強調「性驅力」及「攻擊驅力」,佛洛依德之人格發展階段論即依性之發展而定。2.假定有一「心理器官」(Mental Apparatus)之存在,所以「主觀經驗」的心理分析最為重要,其他一切外顯言行,都源於內在主觀經驗的訊息。3.「心理適應」問題隨時可能發生,其原因可能是來自外在、環境的壓力,也可能是個人內在的生理狀況,或心理組織本身的問題。因為內外在壓力帶來衝突,個體為恢復本身原來之穩定和平衡狀態,會應用「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如壓抑(Repression)、投射(Projection)、反成(Reaction Formation)、膠著(Fixation)、回歸(Regression)等。之後又發展出昇華(Sublimation)、轉移(Displacement)、替代(Substiution)等。但並非所有防衛方式都能解除心理衝突,而且只有在不自知的狀況下應用這些方式,才是違反常態的表現。4.過去曾發生的心理感受,會影響末來的心理發展,無法躲避,稱為「心理決定論」(Psychic Determinism)。這種決定論,使個人的過去經驗(尤其是早年之嬰幼兒時期的經驗)顯得特別重要,故心理分析的心理治療方法中,主要即在喚醒早年重要的記憶。5.個人的意識中除了自我可以覺察的部分外,還有許多是自己早就遺忘,而且毫不自覺的,稱為「潛意識」(Unconsciousness)。這個層次對個人的影響很大,可能導致心理疾病。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治療術中強調「夢的解析」,即因夢境多代表個人潛意識之故。整體言之,佛洛依德認為人之心理生活及發展,與個人之性驅力、潛意識、過去經驗等密切相關。心理分析的目的及過程,即在找尋出個人的病因,以恢復心理健康。目前「性」不再是心理治療的核心,亦不再從事冗長的會談。至於潛意識部分,至今仍有學者從催眠來探討。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心理分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